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2.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3.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4.
专栏言论,除了微型化小言论这种形式外,还有论坛式、杂谈式和专题式等多种表现形式。论坛式专栏言论属于篇幅适中、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专栏言论。这种新闻评论文体,在现代报刊评论史上可谓由来已久。不过,就我国解放后的报刊实践而言,还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新闻评论改革的深入,才格外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较有影响而又办得较早的论坛有1978年7月面世的《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专栏。《人民日报》自1980年1月创办“今日谈”专栏5年之后,于  相似文献   

5.
弓伟波 《视听界》2006,(4):84-85
《央视论坛》作为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栏目,借新闻说话,发言者是媒体本身,从“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央视论坛》自2003年5月1日开播以来,以权威的观点和深度的评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人群相对稳定,但其收视对象主要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央视论坛》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和尝试。一、说理性节目缘何不温不火笔者以《央视论坛》2006年1月4日至4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网上可查阅到的50期节目为研究对象,从评论内容和评论趋向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其选题和论说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张怡 《新闻实践》2006,(1):58-58
去年7月到9月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评论。这组评论主题重大,但读来却让人觉得亲切动人、充实有味,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可读性。本文以这组评论文章为例, 谈谈党报网络评论的可读性。一、化大主题为小话题,多篇幅、多角度,提升可读性党报评论的主题通常比较重大。重大主题容易让人产生沉闷感,影响阅读兴趣。“人民论坛”的这组评论,将大主题化为较小的话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基本的形式。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新闻评论,在报纸上是有“报纸的眼睛,媒体的心脏”的作用。“报晓论坛”是这几年的《信阳日报》精心经营并卓见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8.
涂娟 《声屏世界》2008,(11):64-65
4月9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美国旧金山传递后,CNN“时事论坛”节目主持人杰克·卡弗蒂在节目中发表评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暴民”、中国产品都是“垃圾”,这一言论激怒了所有中国人,中国媒体冠之“跳梁小丑”、“善放厥词的‘臭嘴’”、“聒噪之音”等称号。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许多报纸都把“地方特色”作为新闻改革的主要课题,想办出自己的特点来。地方小报的地方特色,不仅指新闻,也包括评论。评论的“地方味”越浓,对本地各项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强。地方小报的评论,如何写出地方的特点?我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把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要充分地讲清道理,引导舆论。解放日报一贯重视新闻评论,去年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更加重视就实务虚、以虚带实、析事明理的评论在引导舆论中的优势和作用。一年来,除了加大“新世说”专栏宣传精神文明的分量和力度、在“解放论坛”专栏推出百姓出题目,众人发议论的“精神文明大家谈”专题外,尤其是在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精心撰写了“论学习徐虎精神”、“论广场文化”、“论社区文明建设”、“论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等四组共十三篇系列评论,在上海精神文明宣传中独树一帜,造成了声势,体现了党报评论的  相似文献   

11.
《“四季歌”还得唱》; 《“一锤子买卖”做不得》; 《莫玩“回扣术”》……我写的这几篇小论坛在省报发表后,有些热心的读者登门来问我:“你的那些评论题目是咋想起来的?”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怎么考虑过。实际上,这些都是采访中的副产品,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可这样讲,人们往往不大相信,觉得有点“打官腔儿”。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围绕着“论坛题目上哪找”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在寻找论坛题目方面,过去我作过多种尝试。一是去上头找,捕捉新提法,借题来发挥;二是去外边找,横向引鉴外地报刊,凑凑乎乎就是一篇;三是去古代找,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说开去,追古抚今评论一番。结果呢,都不大成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产生论坛题目的第一源泉——群众的斗争实践。  相似文献   

12.
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向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提出了挑战,也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新型技术平台。新闻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用网络的BBS功能,创立了一种新的言论形式——网络媒体论坛。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即“人民网”)开设国内新闻媒体网站第一个电子论坛;此后一些主流网络媒体也开设了论坛。由于承载媒介的差异,网络媒体论坛和传统评论具有极大的差异,前者既是对传统评论的挑战,在更重要意义上,也是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论坛”的特别节目“岩松两会观察”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除了以一种国内电视媒体目前很少甚至不曾有的节目方式参与两会报道,“岩松两会观察”在推出电视评论员。即专业的电视人任评论员,对新闻时事进行分析评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人们生活、工作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但是怎样“交往”?坚持什么样的“交往”原则?当前在社会“交往”中有哪些不良倾向?它的害处又是什么?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第四版“人民论坛”登载的王晓河写的思想评论《净化“交往”》一文,对此作了全面而真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张秀梅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11):F0002-F0002
朋友转发来一篇文章,题目:“美国论坛里评价的中国人”。文中对中国人缺乏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无情与自私、偷懒与缺乏教养,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爷”以及“心智健康”等大加评论。原本经常面对国人的陋习而发发牢骚,但当我面对这篇来自美国论坛的文章时,强烈的愤怒和民族自尊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6.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旬戏言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回顾1984年“新华论坛”开辟以来,曾连续4年获全国好  相似文献   

17.
涂娟 《新闻世界》2008,(10):54-55
4月9日,北京奥运圣火在美国旧金山传递后,CNN“时事论坛”节目主持人杰克·卡弗蒂在节目中发表评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民”、中国产品都是“垃圾”,这一言论激怒了所有中国人,中国媒体冠之“跳梁小丑”、“善放厥词的‘臭嘴'”、“聒噪之音”等称号。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电视新闻就开始实行主持人明星制。  相似文献   

18.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在组织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新闻评论始终起着其他报道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宁波日报从1980年复刊以来,便在头版开设了一个群众性评论专栏《明州论坛》。据不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20.
2014年9月,人民日报在其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先后刊发了《“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等四篇署名评论,密集抨击新闻报道中渐盛的故弄玄虚的表达倾向,①一时令“悬疑新闻”成为网络热门讨论话题。本文意图通过对互联网场域中信息传播机制的特征分析,探究“悬疑新闻”的泛起,厘清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