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3.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4.
梧槐 《新闻世界》2006,(5):37-38
他是一位民间艺人,剪纸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剪刀下的蝴蝶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如今剪出的蝴蝶种类已达3万多种。 40年来,他剪刀不辍,为此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远到马来西亚、莱等国。他先后获得多项金奖,赢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更赢得了“世界蝶王”的美称。[编按]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白岩松的犀利、尖锐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说”上,也体现在他的“写”上。其实,他最早的功夫还是从“写”开始的,熟悉他的人对于他的文字之潇洒、到位也是相当认可、欣赏的。毫无疑问,白岩松是主持人中颇具思想家气质的一个。两年多以前他曾在本刊发表过名为《我们能走多远──关于主持人话题的胡思乱想》的长文,反响剧烈。两年多过去了,已届而立之年的白岩松(这其间除了参与了万众瞩目的几次大型新闻直播外,他还成为了父亲).在这篇新作中将向我们表达什么呢?还是让我们读完后再“说三道四”吧。做人有时是…  相似文献   

6.
大凡和他打过交道的报道员都说他像个“书生”,话语不多,温文尔雅,好一副“书生”模样。其实他就是个“书生”。从入伍后当文书,到现在当政委,和文字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还在《半月谈》上高谈阔论过一番哩。大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招数”,要不然,他上任后能把过去年年都跟在人家后头的报道工作摆弄得连续三年被省军区、军分区评为先进单位?所以您可别小看了这“一介书生”。他能把每个报道员的劲头都鼓得足足的,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哪条好线索从身边滑过去跑了,那多对不起咱“书生”政委呀。“书生”自有“书生”的脾气。…  相似文献   

7.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9.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最缺乏什么?” 这是北大学生余杰在《距离“底层”有多远》(见《新华文摘》98·6)一文中对我们提出的质问。他抱怨说,在包括文学、报刊、影视、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的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95%以上的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貌居然像阿伯丁神灯一样不翼而飞”,“数年前的人文精神讨论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却又远离了问题的答案。”他指出,答案就是:“底层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公布的第二天,我回家向父亲报喜;“爸,我又得奖罗!”一个“又”字,招来父亲一番审视。他张开只剩两粒门牙的嘴,吐出淡淡一句话:“报纸我看到了。静坐常思过,无事多读书。脚前头是路,人头上有天。” 父亲不懂新闻,但他懂人生。在我当军事记者14年中,无论是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一等奖,再  相似文献   

12.
某省宣传部长到市里检查工作,发现跟着7个记者,立即停车“赶”走记者,并说:“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新闻单位不能只围着领导转……新闻报道也要破除‘官本位’”无独有偶,不久前,另一省委书记率有关部门到扶贫攻坚乡检查工作,当看见县、乡领导、记者十余人和两辆车已等候在那里时,他发火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和车在这里,又不是拍电视剧,老百姓最讨厌这  相似文献   

13.
下海两年多,客居京华一年多,将届不惑的李昌平回顾这两年深有感触:“还是要当官,但当官要当大官。” 两年前,身为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他,因为位卑权轻,面对种种弊端,万分焦急,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提笔给总理写信,陈诉“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日和某企业报记者解君闲聊,他给我谈到两位由摇笔杆儿致富的工人通讯员的事迹:一是他们厂里的老周近两年来笔杆摇得荷包胀了,每月稿费平均收入均为2000——3500元之间,是他工资的8倍多;最多的一月收到汇款单35张,钱达1030元。现在他的储蓄存款早是五位数了。另一位是该报的特约编辑刘某,原是厂办秘书,现在已停职停薪。除利用一点时间当编辑,大部分时间当他的“报发户”,他说:现在已是写稿专业户。 我问其“诀窍”在哪里?搜罗各类报刊有关“热点透视”、“大视角”、“社会焦点”、“广角镜”上的报道,剪下来,然后分门别类粘在一起,诸如新风新潮、经济行情、市场大观、演员歌星悲欢离合、干部  相似文献   

15.
前两年,“广老大”变成“广小三”,向广播电台“拜拜”的广播工作者一个接一个。有的改换门庭,有的下海经商…… 他却20多年如一日,对广播工作一往情深,如痴似醉。曾有多次“跳槽”机会向他招手,他硬是贫贱不移。他淡泊名利,如同一位辛勤的老农,默默耕耘在广播这片土地上。 被人誉为“广播迷”名叫雷明德,是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全国地市以下新闻单位仅他一人)。 今年6月,当雷明德到北京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学习时,我们采访了他。 出生于陕北农民家庭的雷明德,幼年家境贫寒。解放后他才有了机会上学读书。他读初中时就开始在《延安报》上发表消息、通讯。学生时代他品学兼优,18岁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雷明德成为广播记者。在担任电台记者、编辑、专题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的20多年中,“办好广播为人民”就是他人生的最大追求。他协助电台领导,同80多名广播工作者一起,把宝鸡台办成了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电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新闻天地》2009,(6):37-39
北京前往长沙的飞机起飞了。 对于体坛传媒集团(前身为《体坛周报》社,以下简称“体坛”)总裁瞿优远来说,这是他一年要飞无数次、再熟悉不过的线路,他还时常有一天之内往返两地的经历。同行的是主管财务的副社长彭金枝,他们是仅有的两个从《体坛周报》创立伊始就在这里工作的人,没有一天离开过。  相似文献   

17.
“周末”之星龚惠民钟山“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当初阻止龚惠民退学并作主替他免了大部分学杂费的中学校长的这句勉励,他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今天他虽已成为全国同类报纸中当属“翘楚”的南京《周末》报的主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得第二届范长江...  相似文献   

18.
A和B C要搭配     
我们试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语病: “……并且教给他如何配制药液,需要注意事项等。”(廊坊日报1982年11月5日第2版) 这句话的谓语是“教给”,它带着两个宾语,靠近的一个是“他”,远一点的一个是“如何配制药液,需要注意事项等”。“如何配制药液,需要注意事项等”是一  相似文献   

19.
画画许锦根     
许锦根的公关形象是:一只手捏着一管蜂王浆,另一只手运笔疾书。可惜还没有人这样画许锦根。这幽默的画面,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谭明讲给我听的。他还补了一句:“这小子,每天发一篇评论!”差不多。许锦根自198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到上海解放日报当编辑至去年底,一共2000多天,发表了1500多篇新闻评论。在某一段,“一天一篇”当为不虚。甚至有一天,当他打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  相似文献   

20.
1985年3月15日晚,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家里来了两位外地客人。这两位客人不讲情面地向吴官正抱怨:“武汉的旅店、码头服务态度太差劲了,你这个市长是怎么当的哟!” 吴官正听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翌日清晨5点多钟,他早早起床,穿一件棉大衣。徒步半小时,来到武汉客运码头看个究竟。 一位旅客行色匆匆,在检票口小心翼翼地问服务员:“这儿是去上海的6号轮吗?”几名服务员竟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