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使用协整法测度了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通过面板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的作用。研究显示:一是制造业中各类技术行业在近几年均呈现产能过剩趋势,且中技术行业的产能过剩较高、低技术行业更为严重。二是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化解产能过剩。技术进步推动中技术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最大,对低技术行业的作用次之,而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最弱。政府干预会改变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作用,体制性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角度仍然适用。三是政府干预的作用路径符合平滑转移过程,政府干预超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对产能利用率的正向作用将不断弱化,并会逆向转化。此外,产能过剩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测度我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产能过剩指数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及其传导机制,探究了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同匹配度下二者关系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投资、需求、研发和资本配置效率等传导路径对产能过剩形成产生影响。最后发现技术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会有效促进生产效率且化解过剩产能,而在技术非适宜性下技术进步偏向则会进一步加剧工业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8,(4):20-25
基于2007~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来源分解进行测算,进而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约3.4%,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又进一步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环境规制确实能够通过促进技术革新这一路径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结果;环境规制和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抛物线关系,只有当环境规制强度达到某一"门槛"值后才能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强波特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环境规制的强度大小,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汪克亮  庞素勤 《资源科学》2021,43(12):2475-2489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以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2004—2017年中国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推动了沿线城市的绿色转型,但存在城市类型和地理区位异质性,“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特大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和(0,200]地理圈层内城市。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科技创新效应尚未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绿色转型,但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③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的发挥均存在门槛现象,当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大学生人口数量和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临界值时,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整合效应才能发挥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正向作用。根据以上结论,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过程中,建议政府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沿线城市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技术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效应对城市绿色转型的驱动作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对政策红利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徐升艳  邬径纬 《资源科学》2020,42(11):2224-2236
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工业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和地级市行政审批中心数据,研究行政审批改革对产能过剩行业工业土地出让的影响,对地方政府执行去产能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发现,①地级市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后,促使地方政府显著减少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土地供应;②区分城市类型发现,行政审批中心设立对产能过剩行业土地供应的抑制作用在普通地级市比省会城市效果更大;③地区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显著减少中西部地区城市产能过剩行业工业用地出让,对东部地区城市影响较小;显著减少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工业用地出让,对非制造业影响较小;在制造业内部,对制品业影响减少显著大于加工业。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规范行政审批有助于地方政府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土地出让,从土地供应视角为地方政府落实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政策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根据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重点深化中西部地区的行政审批改革;采用专项政策推动国企主导的非制造业行业改革;注意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差异,更多关注以中间品为主的加工品行业的去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2001~201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的因素。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安徽省中大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及技术进步指数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引起的。(2)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和政府资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负向影响;行业集中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率有负向影响。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提高安徽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战伟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2):201-208
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30个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明显,属于低门槛值的省份逐渐减少,而属于高门槛值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政策时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向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并注重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汪克亮  杨力  杨宝臣 《软科学》2014,(3):12-15,25
基于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了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与中性技术进步,重点分析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2.37%与累计41.25%的增长,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中性技术进步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偏向型技术进步总体上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为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郑明贵  董娟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2,44(3):536-553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财务数据,采用LP法测算其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要素投入结构视角检验资本深化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偏低且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面对新发展、新阶段的竞争力不足;②资源型企业资本深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上游开采业、能源企业、快速资本深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国有资源型企业中更为突出;③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产能过剩效应是资本深化抑制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惰性效应虽存在但传导作用有限;④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组织资本较高和融资约束较低的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本文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要素配置决策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是否能够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本研究采用松弛模型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通过测算2006-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H-H)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L-L)省份多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省域制造业以及联合国贸发数据库UNCTAD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各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异质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30个样本省份中,京津、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10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中部、西南11省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东北、西北区域9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尚不存在显著影响,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究其原因,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多应用在汽车与电子信息产业,而各省制造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的不同导致提升效果的异质性;工业机器人应用需要配套的产业链与技术吸收能力的支撑,才能得到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5,(24)
通过对公司经营现状调查,发现在改革大背景形势下,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服务保障民生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以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关停限产,对公司售电市场造成冲击,公司经营面临挑战,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由生产导向型向经营导向型转变,现浅谈提升县公司经营发展要依托的四要素。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12):29-35
基于全国2007~2016年25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方法检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结合门限回归分析了不同政府干预程度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政府干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政府干预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协同作用,且当政府干预力度达到阈值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群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非城市群城市则主要凭借技术效率的提升。为此提出,在依托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以针对性的政府干预作为支撑,进而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价值链三个方面分析产能过剩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并把制造业分为轻工业类型和重工业类型。2001—2015年制造业27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均能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企业亏损面和库存的增加均不利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种影响不显著。轻工业更依赖于提高产能利用率来增加产值、促进产业结构变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重工业则更着重于企业亏损面扩大从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销售利润率来影响产业升级。根据实证结果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提出政府规制,希望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来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作为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全国学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提供者的职能优势、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弱意识形态的特征优势、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的组织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行业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国际合作能力亟待提升等劣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却存在很大差异,且极不均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政策效应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产业集中度、国有产权比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地方省级官员为例,实证分析了官员更替频率对经济增长和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省级官员的更替频率与辖区人均GDP呈正方向作用关系,与辖区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增长率、工业产能利用率呈反方向作用关系。为提升经济增长率、治理工业产能过剩现象,需要降低地方省级官员的更替频率,进一步完善地方省级官员尤其是省长的晋升考核机制,同时也要推动中国更基础性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季凯文 《科研管理》2016,37(7):145-153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考虑环境因素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增长特征及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的快速扩张、政府补贴的增加以及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且主要由技术效率推动,技术水平呈现退步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样本差异分化明显,各子行业发展相对均衡,而子行业内部良莠不齐。为此,政府应优化外部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强化分类指导,以便更为有效地提升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却存在很大差异,且极不均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政策效应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产业集中度、国有产权比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何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于斌斌  吴银忠 《软科学》2023,(2):122-129
构建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本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升级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化解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存在显著的动态性与空间性特征;(2)促进人力资本升级有助于化解工业产能过剩,尤其是知识人力资本与技术人力资本的升级,但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3)周边地区人力资本升级的“侵蚀效应”不利于本地区工业产能过剩的化解;(4)人力资本升级对工业产能过剩的化解效应总体上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阶梯型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