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侨乡文化作为特殊的地域性文化,具有爱国情感深厚、伦理本位、扶困助学之仁义、敢于冒险、顽强拼搏和开放兼容的特征,并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规范调节等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的形成,指出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的现状与特色,提出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及对策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了实例论证。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当地的特殊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区域间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侨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闽南侨乡如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摆脱文化发展困境,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实地田野调查和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概述了中越红河流域滇境陆疆侨乡的分布格局及现状,分析了中越红河流域滇境陆疆侨乡“和”文化的交融及其特点,提出了建设中越红河流域滇境陆疆侨乡和谐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如何引领“00后”新青年读懂时代,如何拓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的议题。在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坚持“两个结合”背景下,贯彻“大思政课”指示,创建侨乡文化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包括构建侨乡文化深度融入的教学任务体系、搭建侨乡融媒体协同成果展示平台、形成含“侨”量成为作品评价重要指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三教改革”中取得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侨乡社会生活多层面的调查,本文着重从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子女教育、华侨归属感等方面分析侨乡青田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的多元文化融合及文化冲突,即侨乡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及各种文化碰撞给华侨生活工作所带来的冲突和困惑,并从社会政府、华侨自身两方面探讨解决多元文化冲突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陆疆、海疆侨乡文化分类研究视角出发,以云南红河县侨乡文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县域陆疆侨乡文化研究中的方法选择、组织保证、经费筹措、研究者的使命与基本素养等方面,指出了县域陆疆侨乡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饮食文化、母语方言词汇的转译、跨洋婚姻等几方面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五邑侨乡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持存与流变,将注意力集中于侨乡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如何得以表现这一方面,从而指出华裔作家的文本以不同程度或层次描述着侨乡文化,客观上起到了文化沟通的作用,以文学创作进行着特殊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9.
延边州作为东北地区的重点侨乡,聚集着一定规模的朝鲜归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并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侨乡文化。本文在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简要对延边州侨乡的文化特征形成进行概括与分析,对延边州侨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延边州侨乡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积淀,发挥延边州的地方特色的区位条件,充分开发延边州侨乡自然与人文资源,对建设延边州侨乡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东是我国最大侨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华侨文化,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和优势,除在侨乡传播以外,主要通过人员往来、语言文字等方式,向海外传播思想、饮食、风俗、娱乐、教育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鸦片战争之前,其主要向东南亚传播,战后则广泛传播全球,在各个领域,留下深刻的印记和影响,并建立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文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侨乡有不同的“侨乡优势”,但侨乡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侨乡优势也表现为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祖籍地的文化认同,以及侨乡与海外华人间构建起的各种资源网络。侨乡人与海外华人在祖籍地发展中获得共赢,是发挥侨乡优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菲华作家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据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菲华作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世俗性、宽容性等精神批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菲华文学与中华民族文的血肉联系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特殊意义都将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来自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学生回到祖(籍)国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发展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并通过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凝聚世界侨心。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华侨华人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华侨华人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培养华侨华人学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从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高度,把华侨华人学生培养好。三是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华侨华人学生对祖(籍)国的感情,从而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缘"理论学说包括亲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是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和华商实践,立足现实,面向海外而创立的新理论.本文阐述了"五缘"理论是海西发展的社会资本,是海西发展的人才库和产业链,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利于闽台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商贸往来和经济增长,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持血脉相连,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强调建设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须加强和发挥"五缘"优势,以东方管理"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思想为核心,以"三和"(人和、和合、和谐)为目标,构建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人际资源等对于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华侨华人的年轻一代由于受异地经济、民俗及文化的影响,对祖国的亲情感、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淡薄,这对于侨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以侨乡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提高华侨华人对侨乡的认识,增强对侨务资源的培育和对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吸引,事关侨乡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旖旎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1):70-75,100
本文以华侨农场和归侨为研究对象,以文书档案为基本资料,关注在文革期间,在武夷山区建立的特殊社区的过程。并从档案入手,剖析归侨群体是如何经历一个从华侨到归侨的角色转变。在其内部组织建构中,笔者所观察的是一个社群如何在文革特殊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面对诸多压力,归侨群体又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另一方面从农场与外部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归侨群体的自我意识是如何通过他者的群体认同建立起来并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8.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1882年美国通过华侨华人历史上第一个排华法案后,美国华侨陷入认同危机。康梁保皇派适时在美国华侨社会中宣传其救国思想,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华侨认同的改变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