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潇湘入诗考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瀟湘一詞詩意醇釅,自不待言。而其積澱之深厚及風韵之綽約,實可算作詩美意象的一例典範。本文將分析瀟湘意象的內在情韵及其生成過程。所謂“入詩”者,在本文有兩層特殊含義:其一,本文主要以唐詩及唐前文學為考察對象,唐後從略,這是因為瀟湘意象的內涵至唐詩始豐滿確立,此後并無多大變化,而是作為一種詩美傳統影響着後世的文學創作;其二,本文雖主要考察詩歌,但亦不自限於詩歌一體,事實上一種意象的美學風格,是會在各種文體中都有表現的,故所謂“入詩”之“詩”,當以詩學目之。謹識於前,以免貽惑讀者。  相似文献   

2.
古直(1885-1959),字公愚,號層冰,廣東梅縣人。生於耕讀之家,自幼即熟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師從羅翙雲、謝吉我兩先生,專心研讀《十三經》《資治通鑒》《昭明文選》等典籍。青年時深受民族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討袁護法等政治活動。先後創辦了梅州高等小學、梅縣梅州中學、滂溪小學、龍文公學等學校,爲提升家鄉的基礎教育殫精竭力。辭任高要縣長後,獲聘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任、教授,從事中文教育十餘年。1949年後,供職於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并擔任省政協委員。一生爲家國,爲教育,爲學術,著述亦豐。撰有《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譜》《鍾記室詩品箋》《諸葛忠武侯年譜》《汪容甫文箋》《漢詩研究》《漢詩辯證》《曹子建詩箋》《曹子建年譜》《阮嗣宗詩箋》《文心雕龍箋》《人境廬詩草箋注》《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駢文選》《客人對》等五十多部著作,是魏晋南北朝文學研究、客家學研究的專家。  相似文献   

3.
首論同光體的特徵與提出時間。再從清詩風習之變看同光體的形成。清前期與中期詩壇有成就但均有所不足。道光、咸豐時期形成的宋詩運動,與桐城詩派都影響到五十年後興起的同光體。同光體詩派取清前期、中期諸家之長,糾其偏,棄不足,窺門徑,求新變,終能造就一代之成就。其三,清末詩壇形成衆多流派,本文辯析了三位前輩學者分派之説的異同。同光體脱穎而出,成爲詩壇的主流。其四,在武昌張之洞幕府的因緣際會,促成了同光體的舉幟揚旗。陳衍與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是這一詩派形成的重要人物,衆多詩人追從效法。後來核心層人物主要活動於武昌、南京、上海等地。其五:同光體的興起與社會亟變、人心思變、思潮競起的晚清世運相關。其詩作反映這一轉軌時期的現實與内心的痛苦。民國前期,同光體詩派以清遺老爲主,繼續發揮領袖舊體詩壇的巨大作用,其後學分布在高校或文化界、軍政界,潜承同光體之傳統,出現學者詩人。  相似文献   

4.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5.
學界對於《詩經》的研究持續了兩千餘載,學者們從史學、文學、詩學、經學等諸領域進行把握,可謂精深而周致.音樂學界通過“歌詞”把握音樂的結構意義,亦有相當收獲.由於兩周不具備記錄音樂本體之旋律音調的條件,這焉後人認知這一時期的樂文化造成局限.音樂學界與大學術界研究《詩經》所面對的文獻具有同一性,由於樂轉瞬即逝的“時空特性”,在缺乏有效記錄手段的情狀下對樂本體深入研究困難重重,只有透過文字去揣測樂之存在以及時人對樂之理解.樂是兩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詩》《書》《禮》《易》《樂》《春秋》,爲“六經”之一種.  相似文献   

6.
陳寅恪先生《詩集》有兩首題為《寄卞孝萱》的詩,這兩首詩陳寅恪先生遺詩殘稿中没有,唐筼編詩目不載,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陳先生手稿.此二絶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這兩首詩.時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 陳寅恪寄詩》文,試圖揭示此詩背景.2008年胡文輝出版《陳寅恪詩集箋釋》也對此詩有所注解,惜二人於卞、陳二家交往知之甚少,又限於體裁未能深入研究.然胡《箋》已搜羅《娱親雅言》之散見於各家别集者十一則,可謂用心良苦.2010年出版的卞僧慧新著《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對於此二首詩却是無所提及,甚為遺憾.今撰此文,介紹卞、陳二家的兩代人的文字因緣.揭示這兩首詩寫作的原委,同時表達對先師卞孝萱先生的無限哀思.臨文不諱,文中陳寅恪先生、卞孝萱先生或直稱名.  相似文献   

7.
1956年以前,胡厚宣先生曾在復旦大學任教達十年之久。爲收集甲骨文研究資料,他與近代收藏大家劉體智先生相结識。劉氏收集甲骨、銅器、古籍善本、書畫文房極夥,因藏有甲骨二萬八千餘片,被胡厚宣譽爲"羅振玉以後的第一人"胡氏任教期間,曾多次帶领復旦大學文史兩系學生前往劉體智"小校經閣"參觀甲骨珍藏,受到了熱情接待,劉氏後人現藏有胡厚宣致劉體智書札二通,寫作時間爲1955年8月,其中透露了與二人交往有關的珍貴信息,如胡厚宣在復旦大學的教研感受、劉體智的個人著述情况與住所變動情况、兩人共同的朋友容庚、商承祚、徐中舒等人的當時處境等。根據相關綫索可知,胡厚宣曾對劉體智著述的歸宿問題付出過心力。  相似文献   

8.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07,(1):151-153
集句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在做詩之外别創的一種韵語文學樣式。所谓“集句”,就是集古人之成句以爲詩。這須是讀詩、做詩達到爛熟程度之後始能駕馭的一種體裁,非初學詩者所能爲功。宋人沈括的《萝溪筆谈》說:“王荆公始爲集句詩,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後人稍有效而爲之者。”但王安石還不能算是首創者,晋朝的傅咸嘗集《詩經》句以成篇,是集句不始自荆公的碓證。  相似文献   

9.
"四教"經典在春秋後期至戰國峙期所面臨的根本危機,與其説是其文本與儀式的存績問题,毋寧説是其傅習與實踐方法的陳舊、淺俗與偏颇。就《诗》《書》而言,主要表現爲純粹的知識化倾向使其在時用性方面受到質疑;而對於禮、樂而言,則是技術性與形式化的倾向使其不僅無法用以维系宗法觀念,反而成爲贵族炫耀财富、助長欲望的工具。面對这些危機,孔子及其部分後學嘗試通過一種"儀式化"的《詩》《書》微引方式来强化《詩》《書》與當下政治、倫理問题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在理論層面對禮、樂進行一系列新的"賦羲"。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四教"之學的體系,并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形成若干影響。  相似文献   

10.
陳寅恪"詩史互證"法之説值得省思,他的主要任務是"以詩證史","以史明詩"作爲文學研究法只是歷史研究存而不論的"附屬創獲",需要系統闡發。以《元白詩箋證稿》爲中心加以考察發現,從思維方式上看,以史明詩暗含了文史"虚""實"的學科分野和"實"的詩史辨正;從方法特徵上看,此法注重考證,指向於先"實"而後虚,主"實"而略"虚";從釋詩效果來看,指呈了詩和歷史文化水乳交融的有機關係,使讀者在切實可信的基礎上獲得了一種"通解",從而擴大了詩的審美意境。陳寅恪"以史明詩"的釋詩法所具有的理論缺陷,正是通過和錢鐘書辭章談藝的釋詩法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彰顯出來的,這類於思想史上"朱陸之異"和詩歌風格學上"唐宋之别"各自内部的理論映照,正體現了自身獨特的學術價值。從這點上講,"錢陳之争"應當闡釋爲一個學術思想史概念,它是傳統釋詩知人論世法和語源注疏法的新發展,具有現代學術品格,建立起了詩學史上兩大釋詩模型;二者之間有對立而能補充、求分野而可融合,此起彼伏而交互發展。這對今天的文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啓示。  相似文献   

11.
吴宓(雨僧,1894 -1978)先生《空軒詩話》有云:"始宓於民國八年(1919),在美國哈佛大學,得識陳寅恪.當時即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諸友,謂'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爲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今時閱十五六載,行歷三洲,廣交當世之士,吾仍堅持此言,且喜衆之同於吾言."①同樣在1930年代,吴先生於清華園藤影荷聲館裹又說:"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②此話在超過一甲子後的今朝來看,名實相埒,洵非虚語.於月旦學人眼光這一點上,吴先生"誠有卓絕處"③,當得起朱自清先生"雨僧可謂知人"④的評語.  相似文献   

12.
一 引言 2009年6月,歷史學家杜正勝先生為他翻譯的日本學者白川靜著《詩經的世界》的增訂版(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7月版),寫就一篇《譯者導言——詩史的開始與回歸》.這篇導言,“特別討論詩史的問題”①,是難得一見的關於“詩史”論說的“重量級”文字!副標題的所謂“詩史的開始與回歸”,在杜先生看來,“這是歷史重建的新學風,還原《詩》篇到作詩時代的歷史情境,從詩歌透視歷史.換句話說,將兩千年脫離歷史的《詩》篇回歸歷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乾隆名臣王昶在雅集時端出明末義士鄺露的硯臺,引發了許多考訂詩的創作。當時正是鄺露詩集遭到禁燬的時代,這些考訂詩改變了鄺露作爲節義符號的結構,寄寓了詩人的哀憫與共感。乾嘉之時出現了以考訂爲詩的風氣,曾被認爲是詩道之一厄。假若能走進詩歌的歷史語境,當能對文學如何被需要、什麽樣的文學才能被需要,有更真切的體會。  相似文献   

14.
抒情論是1949之後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甚深的一套叙述,兩位主要倡議者陳世驤與高友工都有比較文學的背景,都有漢字“抒情”西洋文學lyricism的對照背景。然而,“抒情”此詞語原本源自屈原辭賦,而詩以抒情,情以證道,此爲儒家的詩教要義。《詩》《騷》是中國詩歌的原型,本文同參《詩》《騷》,探討詩教藴含的詩、道與人格修養的關係。《詩經》强調詩人之心即一國之心,即天下之心,詩用以體現人性的文化風土性格;《楚辭》則體現了人性的幽深與超越的向度。《詩》《騷》的抒情義建立在形氣主體的基礎上,詩的展開即介入自然與人性的氣化氤氲。本文稱《詩經》學與《楚辭》學所主張的情論爲原生抒情論。  相似文献   

15.
<正>上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自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改變,法律生活的改變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我個人的經歷而言,當我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學習法律專業的時候,這所成立於1950年代初的法學院是在停辦大約十年之後首次恢復招生,而在當時,全中國在辦的法律院系總數不超過十所。三十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六百多所,在校學生人數則增加了超過兩百倍。我還記得,我入學的第二年,中國才有了自1949年以後的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現行憲法則是在我畢業的那一年頒布實施。因爲這個原因,在那四年當中,我  相似文献   

16.
本刊特約學術顧問霍韜晦先生於2018年6月6日辭世,這是當代儒學界、佛學界、教育界的大損失,也使我們失去了三十年來相交以道義、往還見性情的學術良友。2018年3月7日,當他卧病床榻、手不能書之際,口述了一封致韋政通先生函,發出了"天下將亡,誰能覺醒"的警世之語。可見其於世道人心之關懷之切和慮患之深。經深圳大學王立新教授徵得現香港法住機構《法燈月報》主編張静博士之授權,特將霍韜晦先生此函重刊於此,以饗本刊讀者暨學界諸同道。  相似文献   

17.
正郭店簡甫一出土,便以其豐富的內容震動學界。有學者斷言這批竹簡將改寫中國早期學術史和思想史。~11998年《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後,引起文史學者的極大關注,郭店竹簡研究成爲一時之"顯學"。~2最讓人興奮的是這批竹簡中有大批儒家簡。從孔子到孟子之間一百多年的儒學到底是什麼樣子,由於文獻闕如,我們一直很不清楚。這批竹簡的發表,塡補了這一空白(龐樸先生討論這批竹簡意義的文章就名爲《孔孟之間》,~3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六年11月22日星期五……午飯時過及傳所長,囑飯後來談.飯後往謁,適傳所長正舆胡適之先生談話.[補記:據《胡適年説長編》1943 ~1951頁,胡這於是年11月11日由北京飛往南京,15日制意國民大會開幕典禮,22日選主席圑,胡這爲主席團成員,至12月31日飛回北平,連生日也是在南京過的,共住了50天.]傳先生爲余介紹後,即拉余至其室中,商談考古組問題:[1]舊賬必須先清,二年内不作田野工作;[2]二年内充實内部設備,建立實驗室;[3]幫助一大學設立考古學系;[4]出版報告.最後忽云:"有一件事要同你商量,也許嚇得你一跳."我覺得這事來得突兀,連忙追同什麽事.傳説:"你知道我預備過年後即出國,出國期内,要你代理所長職務."此事確嚇得我一跳,我連忙退讓.傳云:"這事是我經過二個多月的考慮才决定的,所中的事,本來希望你們年輕人以後多負點責任,我當所長的時候比你們不年輕.現下所中的各研究員,不是書呆子、老學究,便是胡塗蟲.我曾同薩總幹事商量過,他也贊成.朱院長不知道你的爲人,經我説過,也無問題.所有所中的重要的事,我都會事前布置好,所中的人事,也頗簡單,董先生明年出國一年,舆我差不多時候才回來.李先生如果是由你代理,大概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旁的人更易説話."但是我始終退讓,以自己入所年限不久,資望過淺,成績未顯,難以服人.如果不自度量力,一定失敗.并非不肯負責,實以如果此次一失敗,衆怨所集,必至以後欲負責而不可得.但是傳所長要我再考慮三、四天答復,不要拒絕,稍作犧牲,余答以如果犧牲於己人皆屬無益有書則可不必當試,傳仍勸余考慮三、四天後再談.  相似文献   

19.
陳寅恪和其弟子劉節的交往長達43年,學術界對此之研究仍不够周全、深入。《劉節日記》儘管不完整,且不少文字極其簡略,但仍然保存了師生交往的一些原始記錄。將此日記中劉節和陳寅恪及其家人、友人、學生的往來實錄依序臚列,與相關文獻互爲印證,足以揭示出簡短文字背後的歷史信息,無疑有助於推進陳、劉關係之研究。  相似文献   

20.
賀昌群(1903-1973)字藏雲,四川馬邊人,著名歷史學家.曾就讀於滬江大學,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抗戰期間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之後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先生治學範圍涉及宋元戲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學等領域,著有《元曲概論》、《漢簡釋文初稿》等. 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賀昌群與吕叔湘、李小緣先生之間書信多封,這些書信作於1943年,為我們了解以上幾位先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先生治學等情况均有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