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研究学术史的一部名著,1920年一出版就倍受读者的欢迎。在短短6万余字的篇幅里,作者对清代二百多年的学术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勾勒,涉及清代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著作,即使在今天,此书仍被认作是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相似文献   

2.
陈拙 《华夏文化》2000,(1):62-64
梁启超之所以为清末民初学术界的卓然大家和新史学奠基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学术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梁启超对学术史研究的成败得失并对其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科学评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下仅就梁启超所著《近世之学术》和《清代学术概论》这两部学术史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3.
巴蜀学术发展述略《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编写组编者按:本文取自《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初稿)总概述的第一、二部分,以使广泛征求省内外学者的意见。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时久远,内容广博。从古代的巴蜀到近现代,上下数千年,涉及语言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肖谢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有江藩《国朝(清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学术作出新的研究,确实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正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汉后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扬雄的著述,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始,历代公私目录书,多有著录;选编(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和笺注(如清代学者汪荣宝《法言义疏》、戴震《方言疏证》等),代有名作;作品流传,更是长盛不衰。近百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学术理念对扬雄进行的评论和研究,由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巴蜀文化源流、内涵的新探索──《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评述范勇巴蜀文化瑰丽奇诡、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发现,使巴蜀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海内外研究三星堆遗址的学者众多,而且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从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长达1045公里的水道,称为川江。尽管长江上游的川江水道滩险浪恶,但历来是巴蜀地区对外交往贸易的交通要道。几千年来,川江给巴蜀人民带来无数鱼米之利和通达之便。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以后,中国便步步沦为西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川书院之首",锦江书院一直是清代四川人文学术的中心与策源地。官斯土者:弼教兴学,以"不坠文翁遗绪"为己任;掌院者:实心讲授,作育多士,培养四川急需的各种人才;肄业者:蹈德咏仁,追前贤懿轨,主动延续蜀学根脉与精神特质。他们勠力同心,相与为一,开创了巴蜀文化历久弥新、继往开来的复兴模式,成为推动清代蜀学从式微走向繁盛的三种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9.
向封闭宣战 为开放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与四川开发,就是要寻求巴蜀文化研究与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与四川开发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加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发挥学术的时代功能的问题。这个选题决定了它要发挥历史研究古为今用的功能,不能食古不化、闭门造车。因此,应当比较深入地研究总结巴蜀历史上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发掘于今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创造精神,又要探索四川经济发展滞后的诸多原因。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党中央决定要实施西部开发,要作为一个大战略来考虑?“开发”本身就是针对“滞后”而言,就是要把落后变为先进。只有把滞后的原因弄清楚了,并从历史上提供依据,我们才能从各方面奋起直追,从而论证我们现在实施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今 ,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 70年了。 70年间尤其是近 2 0年来 ,由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推动 ,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族属、地域和迁徙 ,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明起源与形成 ,文化交流与传播 ,巴蜀文字和符号 ,宗教 ,艺术 ,科技等等。同时 ,在若干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分歧。本文从学术史的视角 ,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内涵、主要成果与分歧予以了分析论述 ,并对其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巴蜀道教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巴蜀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天师道由此地而传播全国,传承近两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巨大。然而长期以来因基础研究薄弱,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四川道教史著问世。有鉴于此,四川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龙显昭、黄海德、蔡东洲、杨超、查中林诸先生于1994年起致力于巴蜀道教碑文研究,并获准为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几年的辛苦耕耘,汇聚而成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新近问世了。笔者因某种关系,得以先睹,故不揣浅陋,简为评介。《巴蜀道教碑文集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名学邓少琴教授是巴蜀地区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考古与物研究、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四川河道研究、少数民族史和金石考证等方面均名扬四海,留下了大量极富价值的学术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邓先生的论中,浸润着他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实践观,在治学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后来学汲取。本仅从考古与物研究方面,谈谈自己学习邓先生有关论的一些肤浅体会,不妥之处,请博学通人是正:  相似文献   

14.
巴蜀地区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化中心,巴蜀化在中华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长江上游开发史和西部经济化发展史上影响十分深刻而巨大,长盛而不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蜀化,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现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化研究中心制订的《巴蜀化研究课题规划》(讨论稿)发表,诚请海内外有志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巴蜀化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的专家学者刘述先、钟彩钧教授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可分为三期,前期承明代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讨巴蜀文化并最终确立巴蜀文化命题以来,巴蜀经济一直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巴蜀经济研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巴蜀手工业是最"热门"的课题,甚至在整个巴蜀文化研究中,巴蜀青铜器的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的课题。本文将以学术史的角度,对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巴蜀手工业中巴蜀青铜业、巴蜀金银制造、巴蜀玉器制造、巴蜀纺织业、巴蜀矿业、巴蜀建筑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分歧,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17.
由香港大学历史系吕元骢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葛荣晋教授合著的《清代社会与实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26页)一书最近正式出版。该书优势互补,是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著名学者合作而成的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不同于其他清史著作的地方是作者把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概括成与晚明“虚学”相对的“实学”,系统地论述了其基本特点、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并深刻地揭示了清代实学与清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解释了清政府如何把空泛的理论付诸实践,巩固其体制与国力,使其政权能够延续至二十世纪,从而填补…  相似文献   

18.
学术史一例     
学术史一例●张岂之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科学(含文、史、哲)学术史近年来受到学人们的重视,经过整理和研究,已经出版一批学术资料和研究专著,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学术史不能不谈学术上的开创性和有创造性和深邃影响的大家(或称学术大师)。学术大师的出现总是和一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慕白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历史系、台湾中华老庄学会、香港孔教学院和德阳市文化局五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19日在四川省...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期刊。目前主要栏目有:历史论衡、文学研究、儒释道研究、巴蜀文化研究、文化视野、学术述评等。现面向学术界征集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