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哲学的人学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际化交融的大背景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日渐兴起;促使着中国当代哲学的人学转型。这既是主体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这一哲学走势,迅速削蚀着漠视人的尊严、地位和价值的传统教条主义的地盘。为有助于推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哲学的人学转型。本探讨了这一哲学转变的价值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针对中国哲学弱化化的传统弊端和当前理论界的若干流行观点,提出了试图超越以往哲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建设民族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从哲学角度考察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讨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化自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化的多元化存在和全球化趋势这两对矛盾;民族化建设中应把握三个基本方法:立足自我、面向世界,共存共赢,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存在着“领域哲学”丛生和“体系哲学”多样化的两个基本方向。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精神动力论、知识决定论、实践哲学等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哲学、类哲学、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都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化的核心,科学作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与哲学紧密相关,因此,科学、哲学和化相互匹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化模式中会诞生不同的科学形态,以此为出发点,作对所谓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在中国哲学、化土壤上诞生不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就如同鸡蛋里孵不出小鸭一样,是必然的事,同样,由于中国哲学、化不可能为西方科学提供适宜的养料,所以西方科学这棵大树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得枝枯叶黄。  相似文献   

6.
现代斯大林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学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哲学的非哲学化,即哲学的异化,表现为非人化倾向、实证化倾向和意识形态化倾向,哲学的异化使哲学本性的恢复即哲学还原成为必要,哲学还原即向以人的价值,意义世界的哲学主题的还原,向人文世界的哲学视域的还原,反思、批判的哲学功能的还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的殊异之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比较;并且在回眸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与经验中提出了文化发展上的“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和“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认为在整个时代步入综合统一的今天,时代青年必须采取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为构建健全,足以迎接挑战、并能顺利地迈进新世纪、新千纪的文化价值哲学观念。文章最后指出:西方文化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东方文化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历史上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误解以及在东西方人那里造成的非全面性主体特质只能带来发展的悲剧。只有在殊异中赞成融会贯通,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未来挑战的文化价值哲学观念。总之一句话,时代青年既要“学为好人”,也要“干为俊杰”,将“做人”与“谋事”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人类思想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哲学价值在于哲学思想本身,哲学理论塑造理想人格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社会的发展需要哲学担负起为人的发展进行价值定向、为人类建设“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一系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教学对学生化素质的培养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或难以达到的。在化多元和价值冲突显现的当今世界,以及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要使哲学教学实现传授知识与提高化素质的统一,必须进行改革。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为例,从教材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Chinese names ar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nam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y and custom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已呈现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的趋势。文章分析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冷抽象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美学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认为:西方冷抽象绘画美学包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画哲学思想和观念,它最值得人们借鉴的是抽象的美,中国绘画艺术可以从它的形式构成以及观念中吸取营养,以丰富中国画内涵。当代艺术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方艺术的观念,探求其内在的交融点,为现代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西哲学境界的基本差异及其共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哲学自其发端处便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基本境界。追本溯源 ,从微观上入手 ,分析表现这种差异的内核思想 ,力求在这种比较中揭示中西哲学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及其在心理层次上和社会行为中造成的巨大辐射力 ,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 ,试着对哲学成长的远景作出探索性的求解 ,即中西哲学都应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完成“情”与“理”的全方位融通。希望在全面审视中西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东方内容上的“和谐”与西方形式上的“和谐”;西方的再现、模仿、写实与东方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的“典型论”与中国的“意境说”;西方的“美与真”的统一与中国的“美与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6.
以中西古代建筑文化为理论基础,中西建筑为比较对象,问题意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尺度等美学角度的比较与研究,揭示出中西传统建筑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诠释与界说——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的历史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置放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考察,注意辨析西方“essay”与中国古代随笔概念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现代学者在“五四”后既直接承续西方“essay”的精神余脉,同时又为西方强势话语阻断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随笔”名称重新正名,使之充当起知识生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角色,因而传统的文类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西烹饪风格的不同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文化视野下的中西烹饪表现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想与个体主义,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差异;中式烹饪是感性的,西式烹饪是理性的,这就形成了以经验性为主的中式烹饪方式和以机械性为主的西式烹饪方式的差异。学习和借鉴西式烹饪,有利于创新中式烹饪文化,加快中式烹饪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西方文化艺术如潮水般涌来,给中国传统美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对西方新奇美术种类和绘画的写实手法,中国美术界的反应在前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两个时期都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美术的涌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美术的种类和样式,拓宽了中国画家的眼界和技法,而且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但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