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但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编纂上却处处"硬伤",充满漏洞:前后诸多重复之处,篇与篇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各篇内容也驳杂不纯.两千年来,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修订都没人敢对这些"硬伤"作出修补. <论语>的编纂"硬伤"应给现代编辑带来莫大的启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原稿,编辑中切忌自以为是,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2.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3.
在出版工作中,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有两项任务:一是校异同,是对原稿的显真保值;二是校是非,是对原稿的纠错增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编辑>2007年第4期,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李景和先生的长篇论文<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副题略).李先生在论文中一方面批评<编辑学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辑活动说",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编辑行为说".文章有破有立,读后颇有启发;同时对李先牛的批评和观点,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提出来向李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贵刊<档案春秋>2005年第10期、11期连续登载的<"样板戏电影"拍摄回头看>一文,较详细介绍了"样板戏"电影的拍摄起因、经过及奇闻轶事.文章对"样板戏"的介绍,对"过来人"是一种回忆,对年轻人则是不可思议的一类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7.
冯越 《今传媒》2007,(3):15-15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国清朝末期的妓女赛金花,曾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你能相信吗?可是,去年11月14日,湖南出版的<潇湘晨报>,在一篇<铁凝该怎样领导中国作协?>的文章里就是这样说的,在作者长平的名字后面还写明了其身份是"<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其实,与中国有关、姓名中有个"赛"字、又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人,名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8.
编辑改稿应该"一字不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桂荣 《编辑学报》2004,16(6):406-406
笔者校对时对一篇稿件引用的一条参考文献中"社鼠"一词引起质疑,因为笔者多年从事专业期刊的编辑工作,从未见过这一动物名称.为弄清事实,便查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但未见该词的诠注,于是就认定是作者将"麝鼠"写成"社鼠"的笔误,当即毫不犹豫地将"社"改为"麝".可再为该文稿作全文通读时又对此字顿笔推敲:该文来稿是通过电子函件发过来的,不涉及手写体的笔误问题,加之该文作者又是做具体工作的专家,也不该有此疏漏.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3日,<南都周刊>副总编辑长平发表了一篇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文章的开头写道:拉萨事件发生以后,小道消息迅速传开,但是国内媒体照例噤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一些年轻编辑责任意识淡薄,应具备的知识匮乏,不知道达赖喇嘛是谁,不知道"四人帮"是哪四个人.对此,陈益民先生在<一代不如一代?>一文中慨叹道:"你总不能辩解说:'四人帮'垮台时他们还没出生,不知道是哪四个人情有可原吧?如此不知深浅.却率尔揉瓠,把一个神圣的编辑职业当成了'编辑营生'随意就干了起来."(<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第3版)  相似文献   

11.
"罗怃"投稿     
洪城 《编辑学刊》2004,(2):64-65
<涛声>杂志,现在是很难见到的了.这是一份敢于"赤膊打仗,拚死拚活"的文艺性刊物,由曹聚仁主编.一九三一年八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奉令交还登记证",共出八十二期.该刊第二卷第四期上,刊有周木斋的<骂人与自骂>一文,认为日军侵占榆关以后,北平的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周当时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只有二十多岁,但颇负文名.  相似文献   

12.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7日<文学报>有一篇蒋子龙的文章:<大编辑>.读完之后,我微笑着放下报纸,我还是一个小编辑,一个仅在编辑行业工作两年的青年人.可是,文中提到的那类大编辑,身边却有不少,也结识了不少社外的大编辑.这样的机缘,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半个世纪的文化积累促成的,前辈们的辛勤工作挣下的口碑,让我们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蔡克难 《编辑之友》2010,(11):78-79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有篇文章论及本人发表于年初的<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作者文章其名<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该文不长,其内容通篇除了批判本人的<试论>一文而外,并没见到此君有什么关于出版活动或编辑活动"思考"方面的立论,更兼该文所持逻辑推理或对常识的掌握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本来不打算回应.奈何其文直以本人姓名做题,谓之"商榷",不予回应看来也不妥当,如此,就做如下回应.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工人日报社主办的<新闻三昧>(2009-3)那篇<"三多"炼就通讯员的基本功>,挺受启发,获益非浅.作者拟制了三个小题,说明通讯员必须炼就三项"基本功":一是多留心,处处留心有文章;二是多动手,争分夺秒写好稿;三是多看报,报纸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临沂日报>立足市情,始终把"三农"作为主要报道领域,不但在一二版要闻版上有较多篇幅的"三农"报道,并专门开辟<新农村>专刊.作为<新农村>专刊的编辑,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的"三农"报道,要做足以下三方面文章.  相似文献   

18.
刘相彩同志发表在<山东档案>2001年第5期上的文章<"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吗?>,对于继续深入研究档案概念,启发、丰富和发展我们对档案原始性这一共同的本质的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从如何坚持档案的原始性入手,提出档案的原始性只能是原件或原稿的观点,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证.笔者细细拜读再三,总觉得其论点、论证方面有诸多不妥,也想谈一点看法,亦请作者及其他老师和朋友指教.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20.
编稿两忌     
编稿,即编辑加工文稿.它集政策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是出好刊的根本保证.由于编辑加工是在对文稿审读后决定采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编辑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认真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即达到"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的境界.笔者在多年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中体会到,编辑加工文稿的过程,是编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必须以诚相待,全身心地投入,并做到"两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