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1,(8):8-9
新课改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尝试用生活化教学来改革教学课堂,以期望加强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是,在这一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侧重于把生活引入课堂,却忽略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实践性意义。文章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尝试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真正走出课堂的实践途径,努力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现状进行分析,文章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充满温情的学科,需要回归生活。同时,从教师、课堂等几个角度阐明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赋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该有的温度,使学生从内心认同这门课,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王静 《学苑教育》2023,(31):43-45
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意义重大,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多元化的生活案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又可以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通过观察,文章总结了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点解决策略,助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王有斌 《学周刊C版》2019,(24):117-1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初中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知识的讲授,教师在课堂中也引入了许多方法,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者插入了许多生活情境,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提升了同学们对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因此笔者就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关于自己的看法,希望广大读者与同行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与笔者共同进步,共同学习,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具有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极有利条件,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能够直观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尽可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让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与法治共同取得进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让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堂内容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这门课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因素,以思想品德课堂为载体,设计合适的方式,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落实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育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改变课堂知识的输出方式,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与生活现象充分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解析课堂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堂内容恰当地应用在生活中,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水平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与法律素养,进而也能充分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本文着眼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就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29):111-112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全面地把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引入课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可以在教师合理的指导下完成拓展与提高,更好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课堂的效率以及质量。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的意识和法治的思想,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思想政治境界。  相似文献   

8.
薛芳 《学周刊C版》2020,(17):107-108
基于我国教改事业的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初中道法课堂效率俨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要想真正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学生内心,需要重视对"走心"情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将书本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转变,进而强化学生对道法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质。文章对提高初中道法课堂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能够让所教知识点变得简单化,突破重难点,让教学流程更为顺畅;必须构建生活案例,让课堂知识的传递更显思维化;必须创设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学工作提供一点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A3):115-117
情境教学就是从情境出发,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筛选出合适的素材,所创设出的一种教学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让学生能够有丰富的学习感受,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质量。因此,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展开探究,以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回答,是一种非常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法是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为开始,然后通过课堂学习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关于"让学引思"的教学新观念,让学引思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让学习活动真正的发生、让思维活动真正的发生、让课堂活动真正的发生、让自我评价真正的发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本文主要研究"让学引思"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金坤 《考试周刊》2023,(35):114-119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也要健全学生学习人格,提高学生相关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认识。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素养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思想品德认识和提高自身的法律防范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难以抑制,因此需要老师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的自我抑制能力增强,增加学生的广泛认知,另外通过对学生有关法律的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让学生能够在潜意识里形成法律的观念,每当学生做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时,头脑中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呈现出来,然后放弃违法的想法,但是这些都需要老师采用互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呈现,因此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是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不容乐观,针对初中政治课堂现状,提出如何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开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建立网络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补充传统课堂的缺点,让学生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高效、合理,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顺畅。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从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教学风格、个性展示、课堂掌控较以往的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突破。结合教学实践,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潘月湘 《广西教育》2023,(16):98-100
本文分析将党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入党史的策略,包括:立足常规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党史学习相结合,利用红色课堂拓宽党史知识融入课程教学的渠道,利用生活课堂延伸党史教育空间等。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初中生都会有叛逆、逆反的心理,初中课堂上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非常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在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方式时,都鼓励将互动教学融入课堂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就比较枯燥和乏味,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老师最大化地帮助到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互动教学方式是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方式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们发散思维,拓展思维模式,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重视学生兴 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刁亚娅 《成才之路》2023,(33):125-128
随着现代社会背景的不断演变,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可运用实境教学,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品质课堂。实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课前搜集实境资源加工信息,课堂体验实境资源激发情感,课后实践实境资源学以致用,以拓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视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很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主导着整个教学课堂以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就"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这个话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