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让历史教学基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是把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来促进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用现实的思维来评价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明确指明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激励学生要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并且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中实现体验学习的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循环中的不同体验。教师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生活与活动中帮助儿童激发道德问题意识,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重要问题,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端已是众目所瞩,但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下,这一现象又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注重培养他们合理应用历史和社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历史与社会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与社会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与社会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历史与社会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地理知识中蕴含着人类的实践经验活动,蕴含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课堂教学要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意义和地理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融入了比例不小的历史教育。该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历史,回到历史现场,体验历史的真实呢?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尝试着运用实践体验、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对接现实等生活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历程,深化历史理解,品味历史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成功对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回归生活,生成生活智慧,使历史学习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有效的情境再现。让学生体验感知历史,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现实的认识和感受。体验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感官世界等中去,就是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内化、建构、表达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正《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它的许多内容其实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下点心思"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匠心独运地构建好"生活大课堂",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相似文献   

18.
王君 《语文天地》2013,(19):42-43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9.
<正>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种特性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体验。一、《品德与社会》"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据,通过讲解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与经验编写,它注重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主题性物理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实验""考察""探究""汇集"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