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幼儿教育》2004,(9):26-26
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但答案却根本没有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因此,对于“康康沉迷于建构区活动是否需要介入”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只能给出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康康沉迷于建构区活动,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康康顶着“建筑大师”的头衔。教师只有让康康从“建筑大师”的光环中走出来,才能让他自然地到别的区角去活动。康康不够合群。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肯定康康的创造,并邀请其他孩子来参观、学习,让康康讲解设计意图,然后教小朋友搭建,使他逐步积累交往经验。建构区能满足康康不断发现与创造的愿望。这时,教师也应该适当介入,邀请“建筑大师”为其他活动区角进行设计。如,造一扇大门,盖一间房子,搭一座小桥……这样,康康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进而参与其他区角活动了。迷的原因及指导策略@王岚!江苏…  相似文献   

3.
不难推测,对建构活动情有独钟的康康在活动中获得了“满足”和“成功”,教师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保护。但肯定和保护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很显然,康康在活动时多为“单兵作战”,对于身心各方面均处于发展之中的幼儿来说,这种状况对他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多有不利。因此,教师需要介入,以改变康康游戏选择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必须掌握好介入的方式与时机,可以采用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等方式来达到介入、干预的效果。教师以满腔热情关注幼儿的所有游戏行为,并有意识地表现出对幼儿合作游戏(如角色游戏)的浓厚兴趣,直至以游戏者…  相似文献   

4.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干预。就本案例而言,在活动的最初阶段,教师不要急于指导,因为此时康康正处于探索过程中,过早干预会减弱他的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如果康康不是一味地重复搭建,而是搭建得越来越精细、复杂,就表明活动对康康来说是有意义的。这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和搭建活动相关的活动材料,拓宽康康的活动面,促进其相关技能的发展。当康康连续三个月都沉迷于建构区活动,而不去关注、参与其他区角活动时,教师就要分析原因了。是因为康康有特别的爱好而不愿放弃,还是因为“建构”是康康的特长,在这方面康康容易获得成就感…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 ,教师不必强求康康参加其他区角活动 ,但这并不说明康康不需要教师的关注、指导。相反 ,教师应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康康的活动情况 :他活动时的情绪体验是兴奋还是百无聊赖 ,活动是否停留在原有水平 ,他是否能积极思维、探索 (如尝试新的拼搭方法 ) ,拼搭的建构物的稳定性、艺术性如何 ,他能否发现建构中的新现象 (如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等 ) ,完成某一建构任务的坚持性如何 ,和小朋友的合作情况、交流情况怎样 ,等等。教师可以以“购房者”“设计小组组长”等身份予以间接指导 ,及时了解康康的活动进展情况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个体而言,总有一种或几种优势智能影响着人的外部活动。康康对建构游戏“情有独钟”,说明他的空间智能很发达。但康康如果因此而不参与其他区角活动,则有可能使其他智能的发展受到损害。作为教师,不能等待、旁观,而应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工作”的环境,并成为支持者、合作者。例如,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康康一起出谋划策;为康康提供多种类型的建构模式,更多种类的建构材料。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喜欢建筑活动的幼儿加入到康康的活动中去,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人的发展不可能只让一种智能一枝…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我认为决定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二、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  相似文献   

8.
开学一个多月了,康康已经不再哭闹,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天康康却哭哭啼啼地来到幼儿园,我意外极了。康康妈妈说:“天气变冷了,孩子却怎么也不肯穿袜子,我非要帮他穿上不可,要不然受凉就糟糕了,可他就是哭个不停,真烦人。”妈妈走后,康康依然哭个不停,我问:“康康,你为什么哭呀?”康康没有回答,却央求:“潘老师,中午睡觉时,我不要脱袜子,行吗?”我问:“为什么?”康康答到:“袜子脱下来,会弄丢的。”我安慰康康说:“袜子不会丢了,我会给你保管好的。”不管我怎么说,康康就是不肯停止哭闹。最后康康又央求我:“潘老师,我不会穿袜子,你能帮我…  相似文献   

9.
区角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在区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很重要,可以促进孩子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指导时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适时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一、“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  相似文献   

10.
画妈妈     
今天,我到中二班去上分区活动,孩子们按自己的意愿进入了各个区域。我巡回来到美术区,看到有的孩子在做礼包,有的孩子在画“妈妈”(因为正值“三八”妇女节,老师叫小朋友画妈妈及做礼包送给妈妈),只有康康小朋友坐在那里,手里拿了一支蜡笔一动也不动。中二班的老师向我介绍过,康康的绘画能力在班上是比较差的,对这样的孩子要放低要求。于是,我蹲下来摸摸他的头问:“康康,你怎么不画呀?”康康说:“我不会画。”“别着急,慢慢画,老师来帮助你。”我指着范画又问道:“你想画这个妈妈呢,还是画自己的妈妈?”“我要画自己的妈妈。”康康很坚定地…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数学课上,学生认识了圆的特性,我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圆。有学生问我:“我发现下水道的盖子都是圆形的。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做成方的呢?”我曾经在一本科普书上看到过介绍,知道下水道盖子制成圆的是为了什么。我想,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他,应该启发他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再一想,这个问题可能学生都不清楚,我为什么不就此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呢?于是,我以这个问题为研究课题,组织开展了“下水道的盖子为过程进行整理,要求每人写一份研什么是圆的”研究活动。究报告,并启发学生大胆联想,展开课堂上我…  相似文献   

12.
不难看出,康康是一个在空间智能方面发展较好的孩子。同时,他对建构区的长期关注也显示了他的兴趣所在。我班里有个叫奇奇的男孩,他最近的表现成了第二个“康康”。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他都拿着绿色彩泥做各种造型的毛毛虫和青蛇。他会问我诸如“毛毛虫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之类的问题,还会做好几条青蛇,自言自语地比较它们的生活场所以及谁更厉害……他沉浸在毛毛虫和青蛇的世界中已经一个多月了,我没有把他拉回来,而是积极地和他探讨,使他充分体验执著的愉悦、成功的快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幼儿的智力、风格和倾向性有很多种,就…  相似文献   

13.
每月话题     
康康是个好动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可每当老师、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愿认错。今天美术活动做面具时,康康做了一会儿,忽然向老师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老师询问时,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幼儿都说发给康康纸了。老师问康康:“康康,你剪坏了纸,为什么要说没发纸?”康康还是强调没发给他纸。老师又耐心地告诉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沉浸在“玩”中,说明教师设计的活动激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因此,我觉得集体交流可暂缓进行,可采用多种交流方式引发孩子们思考、探索。如自由式的交流。教师以同伴、朋友的身份介入活动,注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转变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师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策略意识与创新意识。这样做了 ,学生才能自主地进行思考、活动、再创造 ,其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立。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它是由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存在的障碍、需要进行的思维活动 ,这三个部分组成。不同的人 ,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同一现象产生的问题截然不同。有的是“熟视无睹” ,有的却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 ,有的见之 ,不以为然 ,至多捡起来吃了。牛…  相似文献   

16.
卷舒自如的云彩因风而动,涌动荡荡的河水因流而行,无拘无束的思考因自由而敞开。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的问答式教学关闭了学生自由思考的闸门。在学习比喻修辞的一堂教学中,一个学生给我的尴尬让我改变了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讲完比喻的基本知识后,我提问他,“什么是比喻句?这个苹果像红苹果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我开始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启发和提问。他居然很不屑的甚至很懒散的回答我“不是,之所以不是,是因为它不是比喻句。”课堂上哄然大笑。我没料到他竟然这样回答老师的问题,眼中的怒火射向他,而他露着一丝不…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症结之一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深入思考与建构,对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一些事关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考虑。尤其是反映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表现为笼统、模糊、尺度把握不准,层次性、发展性体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康康是个好动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可每当老师、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百般辩解,不愿认错。今天美术活动做面具时,康康做了一会儿,忽然向老师报告,值日生没发给他纸,老师询问了值日生和他旁边的幼儿,都说发了纸给康康。当老师问他:“康康,你剪坏了纸,为什么要说没发纸?”康康还是强调没发给他纸,老师又耐心地告诉他,如果直接向老师说明原因,  相似文献   

19.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教师为什么急于介入。一种可能是亮亮的说法接近设定的教育目标,是这次探索活动要得出的结果,对此教师念念不忘,追求快点落实,一看有机会就替孩子们总结了。另一种可能是教师认为亮亮的说法还不到位,应该完善亮亮的说法,以便“推而广之”,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知识点。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想说说我爸爸。小的时侯,爸爸特别爱给我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或者是科普书,他还经常边讲边问我一些为什么,他说希望我做个爱思考的孩子。可是,当我现在真的变成了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以后,爸爸却总是烦我。每次,只要我问他为什么,他都很不耐烦,还总是用一些非常不好的话来讽刺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于是就去问爸爸。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心里很紧张,既希望爸爸给我一个好的答案,同时又希望爸爸表扬我爱思考。哪想到,爸爸听了我的问题,连头都没抬就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