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碧声 《科教文汇》2005,(11):12-15
没有果蝇的生物学,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情景。将近一百年前,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里用香蕉喂养这些小东西,以射线、激光和化学物质等种种手段折腾它们,希望使它们发生变异。他那只著名的白眼果蝇,使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得以确立,遗传学因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果蝇作为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对经典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近年来还涉足神经科学领域。例如,对果蝇某个基因的研究.为理解基因一神经一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还为“性“这个永远的热门话题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以及谈资。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221-221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杨崇林研究组以秀丽线虫为模式,揭示了凋亡细胞清除过程中吞噬受体的调控机制。他们发现吞噬受体从吞噬小体上的释放需要一个在细胞内部负责蛋白质逆向运输的复合体——retromer的参与。当retromer复合体的各个亚基发生突变后,线虫体内凋亡细胞存在清除障碍。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是在原遗传研究所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的新研究机构 ,现已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工作。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将以我国农业生产中高产、优质和多功能动植物新种质和新品种的战略需求为目标 ,以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 ,重点开展分子农业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建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体系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不断做出重要贡献。科技发展目标  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以动植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5-586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韩敬东研究组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组蛋白H3H27me2/3去甲基酶UTX-1/UTX对衰老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秀丽线虫中,该基因的杂合突变体及野生型的RNAi敲降后都能极大地延长线虫寿命,使其抗逆性也大大加强。遗传学分析发现,其功能依赖于胰岛素样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的发育毒性与致畸性、心血管毒性、肝毒性、肾毒性和行为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本篇文章采取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斑马鱼进行药物毒性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分类,从而探究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范畴、研究深度与研究热点,并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斑马鱼在药物毒性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适宜规律的运动训练可以延缓心脏功能的生理性衰退,但其分子机制未知。目前采用哺乳动物模型研究这一机制存在诸多困境。果蝇的生命周期短、遗传背景简单、转基因技术成熟,一直是衰老基因筛选和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得益于近年果蝇抗重力攀爬系统的开发,本文将依托前期实验成果阐述果蝇运动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可行性,同时结合果蝇心脏功能检测技术说明果蝇运动模型研究抗心脏衰老分子机制的发展前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发育生物学学科前沿,重点围绕早期发育、干细胞分化和器官发生等重要发育生物学过程开展研究。其研究目标是揭示个体发育与器官发生的分子机理,为人类发育相关重大疾病的诊治和动、植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育生物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8.
斑马鱼被美国FDA列为继人和啮齿类动物之后的第三大模式生物。斑马鱼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达85%;其信号传导通路、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等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具有饲养成本低、体积小、发育周期短、体外受精、透明易观察、单次产卵数较高等特点。利用斑马鱼模型可在2~3天内完成体内活性实验,所用药物量极小;在显微镜下可全程、完整观察药物对斑马鱼体内器官、组织、靶点的作用。以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进行实验,既具有体外细胞实验的高通量性,又具有整体动物实验的高内涵性等特征,且实验周期短、成本低。因此斑马鱼已成为药物筛选评价体系中,衔接细胞和哺乳动物模型的重要环节。2009年,欧洲斑马鱼药物筛选技术服务公司Biobide获得FDA和EMEA的GLP认证。2015年,我国制定了中国实验用鱼(斑马鱼)质量控制标准。自2006年起,山东省科学院药物筛选技术平台针对中药现代化的实际需求,在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开始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筛选评价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取得以下阶段性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三位生物学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用线虫研究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因为他们及其同事的工作使线虫成为现代生物学主要动物模式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摸索线虫模式,到90年代推广,目前世界上有几千位科学家用线虫做研究,美国中等以上大学普遍有一到数个线虫实验室,欧洲和日本、中国台湾等地也有。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中国大陆的缺席。  相似文献   

10.
一、生物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现代自然科学主要划分为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门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30多年来,生物学的理论成就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被认为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发育和进化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发现了遗传密码的编码机理。通过比较研究,证  相似文献   

11.
遗传发育所李传友实验室博士生周文馄、朱立煌实验室博士生韦丽荣与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储金芳等合作,通过遗传筛选获得了一个根尖干细胞维持发生缺陷的拟南芥突变体命名为“活跃静止中心”,结合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手段鉴定了在植物根尖干细胞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TPST。功能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I0001
朱英国,男,193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罗田。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遗传研究所所长、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和“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负责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相似文献   

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F0003-F0003
在国内和院地合作方面,遗传发育所与昆明植物所共建了“昆明植物所-遗传发育所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价值链,分别在江苏扬州、浙江嘉兴、浙江杭州、河北石家庄、新疆石河子、天津建立了以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为重点研发对象的农业高新技术育种中心。此外,还在甘肃天水、陕西渭南、广东深圳、福建莆田等地建立了一批空间诱变育种基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谢旗、王秀杰、陈受宜、储成才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Han Bohnert教授以及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密切合作,成功  相似文献   

15.
<正>基础研究领域人物小传: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河南郑州人。提名理由: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的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及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对caspase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诠释。在膜蛋白研究领域,解析了三类膜整合蛋白水解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7,(10Z):12-12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发现一个新的重组中间体蛋白MEICA1+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真核生物蛋白.参与了同源重组保障机制,同时为育种过程中提高重组频率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7,(10Z):12-12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发现一个新的重组中间体蛋白MEICA1+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真核生物蛋白.参与了同源重组保障机制,同时为育种过程中提高重组频率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7,(7):4-5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与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支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署(以下简称ENEA)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粒小麦品种,丰富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为硬粒小麦在我国的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心正在由“结构”向“功能”转移。一个以基因组功能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ics),即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时代即将到来。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基因的识别及其功能信息的提取、鉴定和开发利用,涉及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其成果将深化对基因组遗传语言,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细胞发育、生长、分化,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等问题的理解。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将促进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汇,刺激相关学科技术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236-236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在京举行“论坛”4月15—17日举行。“论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论坛”理事长、著名理论学家郑必坚教授共同发起,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我国科学家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论坛”将以主题报告、讲座和专题研讨会形式长期举办。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水稻分蘖研究获突破性进展4月10日出版的Nature报道了该所李家洋院士领导的创新小组及其合作者的这项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的第一篇生命科学基础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