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民族的文学,当其一开始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时候,都必然是诗歌与散文两大类.但诗歌与散文孰先孰后?自昔以来,极大多数文学史家都认为诗歌先于散文. 首先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沈约.他在《谢灵运传论》中说:“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章学诚①、章太炎②、闻一多③、鲁迅先生④都有诗歌先于散文的明确主张.当代的一些文学史家与文学史著作,如郭绍虞的《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⑤,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杨公骥的《中国文学》,最新出版的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等,也几乎无不是这样看的.但这一为今昔众多权威学者所肯定的学说,是否就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原貌呢?我们以为还可以做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2.
谭著《中国文学史纲》,是谭丕模先生的心血之作,是他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成果和结晶。这部著作受到不同时期评论界的肯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李何林先生曾在1947年《中国文学史纲》第二个版本出版时,写了《读中国文学史纲》一文,文章称这部著作是“用科学唯物论的方法和观点从事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一部”,是“用进步的科学方法写作,不忽视文学本身的源流或发展,并兼顾与其他上层文化关联的文学史”。认为,这本书较已出版的几十种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下列三个特点。(一)“利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果,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来…  相似文献   

3.
论贞观诗风     
唐初贞观年间曾是诗歌一度兴盛时期,形成了所谓“贞观之风”。但对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和诗坛风貌,历来文学史著作多所忽视,论者所见也多所歧异。有人认为这是南朝诗风延续的时期,浮靡诗风充斥诗坛。宋欧阳修云:“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明胡应麟说:“唐初承袭梁隋”。游国恩等主编与社科院文研所编写的两部《中国文学史》皆从此说,甚至有人认为“六朝风尚,到了初唐,却更变本而加厉”,更有所发展。有人认为是宫体诗风流行时期。闻一多先生主此说:“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序承之,以为唐初三、四十年,诗坛沉浸在“梁陈宫掖  相似文献   

4.
任何民族的文学,当其一开始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时候,都必然是诗歌与散文两大类。但诗歌与散文孰先孰后?自昔以来,极大多数文学史家都认为诗歌先于散文。首先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沈约。他在《谢灵运传论》中说:“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章学诚、章太炎、闻一多、鲁迅先生都有诗歌先于散文的明确主张。当代的一些文学史家与文学史著作,如郭绍虞  相似文献   

5.
《史记》“互见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史记》,无论在中国文学史或史学史上,都是一部不朽巨著。它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自古以来便被许多著名学者所充分肯定。早在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就在《通志·总序》中对它作过这样高度评价:“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中国新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著《汉文学史纲要》,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6.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摩相矜”。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8.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曾呼吁编著文学编年史。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而得以知当时诸文士之各竭其才智,竞造胜境,为不可及也。”陈寅恪先生的这一期待,而今已成为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相继出版问世。其他规模较小的断代或分体文学编年史,也偶有所见。而由陈文新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2006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则被学术界视为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建树,标志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的编纂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随着中国文学编年史编纂与研究的兴盛,相关理论问题也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比如:编年体文学史何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兴盛?与纪传体文学史相比,编年体文学史有何长处?又有何短处?在编年体文学史的撰写中,如何既关注细节又关注“古今之变”?编年体文学史的兴盛将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哪些变化?凡此种种,都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注目。本次发表的三篇文章,就学术界关心的部分问题做了探讨,期待学界同仁参与讨论并不吝指谬。  相似文献   

11.
“几社”是明末著名的文学社团,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团体色彩。它在明末清初之际,不仅有过“抗清”的悲壮政治活动,而且其主要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还都曾留下过不朽的诗文作品。而在“几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则不仅是著名的少年民族英雄,“诗亦高古罕匹”(沈德潜评语)。要之,“几社”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也并不感到陌生。 但是,现在关于它的名称的写法,却实在让人感到为难,或者简直无从下笔了。已使用简化字编排的新编《辞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等,以及繁体字与简化字并用的《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性著作、工具书都写作“几社”;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吴志达著《明清文学史·明代卷》(高等学  相似文献   

12.
王钟陵教授是新时期以来崛起的著名的文学史家。他的系列文学史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对其学术思想(尤其是文学史观),人们或认为其“尚虚”,或认为其“尚实”。本文在深入钻研王著的基础上,结合其目前的学术动态,认为王既“尚虚”又“尚实”,虚实兼融。本文还举出诸多说明王钟陵先生正开辟一条“理论、实学、创新”三结合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老子》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其文学史意义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遮蔽”.《老子》“翻案”法具有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与此同时,《老子》“翻案”法开创了一个被后世创作主体广泛接受的,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类文体中普遍运用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王楠 《语文知识》2009,(2):93-94
史书有纪传与编年之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史撰著的兴盛,文学史撰著体例也逐渐形成近于史家纪传与史家编年相区别的传统。文学编年史侧重于文学史料、史实、史事的清理与把握,对文学发展进程进行动态的、立体的纪写,从而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学历史进程,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陈文新教授主编的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赵伯陶先生分撰的《明末清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赵著),以明末清初(1601——1700)这一风云动荡历史时期的文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编年的形式,纲目结合,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明末清初百年的文学史风貌。全书史观宏阔,  相似文献   

16.
陈思和先生是巴金研究专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有影响的文学史家。他致力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问题的研究,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民间"视野一直是他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述框架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00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  相似文献   

18.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2)的诗歌理论和他的诗歌一样,曾被一些人完全否定。有的苏联文学史家说: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所写的序言,是“英国文学上反动浪漫主义的宣言”,有的文学史家说:华兹华斯提出写普通人和日常事的文学主张“是有其极为反动的意义的”,他关于想象的理论,也是“唯心透顶”的等等。应该如何实事求是评价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看来是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我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刘过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中国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  相似文献   

20.
毛水清所著《隋唐五代文学史》以诗歌作为研究重点,并扩大其了研究范围,注意揭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不少被忽略的诗人及其作品,还对前人观点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其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作品的分析。其写作方法是溯源辨流,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显示作家作品之异同。书中用语准确、简练、流畅,渗透着优美的散文笔调。该书在中国文学史研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