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到1981年10月17日,上山下乡政策调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2.
翻开《江阴市志》,有这样的记载:1968年7月25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至1969年7月,全县有老三届(66、67、68届)高中毕业生共5813名,全部动员去农村插队插场务农,其中600人插队至吴江县农村。1971年,又800名知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六三年“一二·九”开始,我们以将近一年的时间,突出宣传了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标兵--张韧。张韧,原是上海师大附中的高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她就自觉地确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安徽农村,立志务农。我们连续报道了张韧的先进事迹和成长道路,开展了《张韧当农民到底值得不值得》和《知识青年到底要不要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的讨论。并且,结合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树  相似文献   

4.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的发出。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了留住这段历史。真实、生动地记录和反映天津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从2006年4月6日开始。征集知青档案的活动在全市展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8,(4)
自从《西安晚报》副刊两次“今日老三届”征文及结集出版《情结老三届》、《今日老三届》两本书之后,一石击起千层浪,在数以几十万计的陕西“老三届”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日月不居,韶华易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已...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了五个档案保管期限表,即:1956年11月制发的《党的机关档案材料保管期限的一般标准》(简称1956年《一般标准》);1957年2月制发的《关于国家机关一般档案材料保管期限的暂行规定》(简称1957年《暂行规定》);1964年10月,制订了《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参考表(试行草案)》(简称1964年《保管期限表》);1983年4月,颁布的《关于  相似文献   

7.
《羊城晚报》的头版艺术变革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年10月1日创刊至1966年停刊。第二阶段是1980年2月15日复刊至1997年10月1日改版。第三阶段是1997年10月1日改版至今。同时,三个阶段中间还时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进和完善,如1997年10月1日改版后两年来经常做点调整和修饰工作。 头版是报纸最重要的版面,既讲革新,又要慎重。《羊城晚报》在编排头版时可谓苦心经营。1957年10月1日该报创刊号上有五组(篇)文章,头条是庆祝国庆的通栏文章,左中配有图片。除左下的《创刊的话》用花线加框外,其他文章都不用线条。在三  相似文献   

8.
《兰台世界》2014,(Z2):11-12
<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人口多、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被作为政治运动来搞,指导思想偏了,结果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害了上山下乡的声誉。中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从1955年至1981年,时间长达27年,涉及约1800万青年人。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中,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背起行装,告别  相似文献   

9.
1987年3月6日,复旦大学新闻系自学考试的第一批毕业生领到了紫红烫金的毕业证书。这8名毕业生是1447名报考者中的佼佼者,他们经过两年的拚搏,首先通过考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我们采访了其中的两位。“要文凭,但不混文凭”他,上海毛麻公司第一仓库的肖建栋,成绩名列前茅,总分939分,其中新闻学主课5门成绩均在70分以上。站在青年与中年分界岭上的他,十分珍惜  相似文献   

10.
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就中央音乐学院女学生陈莲来信,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出重要批示,并在署名后再批两行字,第一行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八字方针”是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文艺思想的系统总结,尤其是对1956年8月24日他发表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1.
近日,庄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刘继涛将自已珍藏多年的 2份《庄浪报》无偿捐献给县档案馆,填补了县馆馆藏的空白,了却了一桩化“私”为“公”的美好心愿。  《庄浪报》系中共庄浪县委机关报,创刊于 1956年 5月 1日, 1957年 10月停刊, 1958年 7月 1日复刊, 12月并入《静宁报》,四开四版, 5日刊,铅印。该报是解放后第一份庄浪地方报刊。所收样报刊头题名各异,内容时代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义举传真情 档案胜黄金@贾思刚  相似文献   

12.
许婧 《新闻世界》2011,(12):146-147
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及“双百”方针的确立,《文汇报》从专业性的机关报恢复成一份具有传统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把办好副刊作为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其中最有特色和影响的要数《笔会》副刊。‘本文主要对《丈汇报》第三次复刊初期(即1956年10月至1957年春)的《笔会》进行分析,总结该副刊文章样式、题材选择、版面编排等方面的特点,展示其独有的魅力特质,解析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鸿森 《传媒》2001,(4):53-54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9月30日出版的814号第8版刊登题为《小知识·我国的第一部》的一张书单,列出“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等29部书。旨意值得赞扬,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很需要这类知识。可惜,书单颇多差误,给人以草率之感。 专名有误 这里说的专名包括书名、人名、朝代名。书单上这方面有问题的有: (1)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是《南方草本状》(晋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08,(7):F0004-F0004
《上虞日报》最早创办于1956年5月1日,于1961年2月停刊。1993年4月11日,出版复刊试刊第一期,总号为1232期,与停刊的最后一期相衔接。1993年8月8日,《上虞日报》正式复刊,编入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2000年10月1日,《上虞日报》对开大报正式发行。2002年10月1日,试刊改出彩报。2003年1月起,每期出版彩报,报社现有从业人员54名,其中采编人员21名,新闻中级职称人员16名,高级1名。  相似文献   

15.
河北日报十一月十二日发表一篇题为《青年们的一个反面教材》(作者千红)的文章,揭露和批判了唐山市傅家屯公社的一个回乡知识青年的“十年八项个人发展计划”。这个青年的八项计划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写字台一个,五灯收音机一台、自行车一辆、手表两只、立柜两个、顶箱两个、箱子两个、住宅一套(间数五间,长六丈,宽二丈;房基地;长六丈,宽六丈),等等。计划的结语中写道:“八项计划完成后,估计我的家庭,那时就是一个最幸福的家庭了。”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08,(5):F0002-F0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之际,湖北省档案馆向社会公布了一批珍贵的档案史料。这份档案“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特等劳模名单”记录了湖北省第一次劳模表彰的原始情况。1956年3月15日至24日,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建设》2007,(4):32-32
侵华日军第51师团第15联队多年驻扎金坛。这是第一、二任联队长池田廉二大佐、斋藤春磨大佐。侵华日军海军航空兵中佐奥宫正武1997年出版《我所看到的南京事件》回忆录及轰炸金坛。1937年12月2日,侵华日军第师团攻占江苏省金坛县。侵华日军在金坛侵占民房作为营房。此1937年11月,侵华日军三次轰炸金坛。这是日军当时所用的九六式轰炸机。侵华日军军用车票(南京至溧水、句容、金坛等地)。《档案与范建学设》贵月/刊图侵华日军入侵金坛的历史图片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一)。金坛县薛埠镇的日军警备队驻地(之二)。侵华日军金坛通信队…  相似文献   

18.
《湖北档案》2008,(5):18-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之际,湖北省档案馆向社会公布了一批珍贵的档案史料。本期湖北档案杂志特别刊载的这份档案“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特等劳模名单”记录了湖北省第一次劳模表彰的原始情况。1956年3月15日至24日,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出席劳模大会的代表共878人。通过参观、座谈、发言、小组讨论和个别访问等形式,产生了47名“省级特等劳模”和51名“省级特等模范单位”。文字、次序和格式均按档案原件编排。今后,本刊还将配合湖北省档案馆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职能的需要,不定期地公布有代表性的政府信息档案。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北京市将有2016名大学生"村官"从1853个行政村结束3年任期.他们是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有人说,这是一群新时代走上山下乡之路的"知青";有人说,这是一群到农村基层的"镀金者",将来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有人说,这只是一群找不到工作,来农村基层过渡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闲读偶记     
当代作家中,蓝翎的经历很奇特,或者说,很有戏剧性.50年代前期,23岁的他因和李希凡合写两篇评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不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重,称他们为“两个‘小人物’”,把他们的文章赞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一下子上升到“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的高度.紧接着,以此为由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俞平伯和胡适的批判运动.几乎是一夜间,李、蓝两人一鸣惊人,声名鹊起,由默默无闻的青年业余作者,一跃成为文坛瞩目的青年评论家.两人共同署名的文章,频频见诸报刊,且被认为是正确观点的代表.然而,时间并不太久,1957年10月,反右运动行将结束时,李希凡依然如旧,蓝翎却突然间成了“右派”,从而一落千丈,身心俱遭摧残.20多年后,尝够了世间的种种滋味,才重返文坛,且又回到了他成为“右派”前兢兢业业工作过的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从蓝翎的大起大落中,可以看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只能由别人摆布,自己根本不能作主,荣达也罢,倒霉也罢,只能听凭政治(或日权力)决定.它给你安排什么角色,你只能充当什么角色,别无选择.李、蓝两人当初写《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