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必友 《物理教学》2010,(5):7-8,12
在现行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3—1“静电场”中关于静电屏蔽的知识介绍得不是很多,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仔细分析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就关于静电屏蔽的理解上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各位同行在进行静电屏蔽教学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许多教师都喜欢把“在火车车厢内打开飞机收听广播,几乎听不到声音”这个事实作为静电屏蔽现象的例于向学生介绍。实际上,这样讲混淆了静电屏蔽与电磁波屏蔽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师》1993年第5期中的《谈“四自”教育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这样一种现象:把收音机放在一个铁盘上,再用金属罩罩住,收音机的声音立即减弱.原丈中是把这一现象作为静电屏蔽的证据加以演示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电场中的导体能够出现静电平衡,必须是静电场.静电屏蔽亦应是对静电场的“屏蔽”.收音机接收的电磁波是高频变化的电磁场.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遇到导体,涉及到的是电磁波由一种媒质(空气)接触到另一种媒质(金属导体)的表面,将同时发生的是反射和折射两种物理现象.由电动力学知识可知:  相似文献   

4.
美的景色描绘,美的语言文字,美的篇章结构,构成了《鸟的天堂》一大特色。 一、从榕树色彩领略静态美 教学一开始,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主要指的是那姿态奇特的“大榕树”;“大榕树”是课文中描写的主体,而“鸟”则是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双鸟”解     
韩愈《双鸟诗》中的“双鸟”究竟指的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本认为,无论从哪一角度看,所谓的“双鸟”,只可能是释和藩镇。  相似文献   

6.
“鸟”意象在陶渊明作品中出现了四十多次,贯之始终。有“飞鸟”、“众鸟”、“归鸟”、“羁鸟”等等。陶渊明运用“鸟”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中的心境,诗意地勾勒出了诗人思想脉络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蒙古秘史》旁译中出现的“鹚老鸟”一词的对应词toqura’un及汉语方言土语材料的分析,认为“鹚老鸟”所指的鸟,不是鸬鹚或秃鸟,而是鹤,更准确地说是灰鹤或蓑羽鹤。进而对“鹚老鸟”的词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内蒙古东西部汉语方言中的“鹚老鸟”借自阿尔泰语系语言,确切地说是来自蒙古语的tooruu。  相似文献   

8.
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教学《鸟》专题时,引导学生通过“观鸟”“咏鸟”“读鸟”环节,使学生在观察中亲近鸟,获得美的启示,体会“鸟文化”的内涵;通过“议鸟”“护鸟”“写鸟”环节,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的。在句子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认识。例如:①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这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后一个却不加引号?课文以赞叹之笔作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人们给那棵大榕树的特定称呼,故加上引号;而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巴金)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感…  相似文献   

10.
王小静 《科学课》2009,(6):18-19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概念形成的途径不同,儿童头脑中的概念有科学的概念,也有不科学的概念。比如,小学生都知道许多动物是“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如果问他什么是“鸟”时,他们会说“鸟是会飞的”。他们认识不到“羽毛”是鸟特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概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概念形成的途径不同,儿童头脑中的概念有科学的概念,也有不科学的概念。比如,小学生都知道许多动物是“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如果问他什么是“鸟”时,他们会说“鸟是会飞的”。他们认识不到“羽毛”是鸟特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概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俱乐部     
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鸣”字问父亲:“爸爸,这是什么字?”“鸟字。”父亲很肯定地回答。“‘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傻子,没有口的鸟还能活吗?有口的鸟是活鸟,没有口的鸟是死鸟。”父亲解释说。  相似文献   

13.
从“好鸟”之争谈文章的不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必修)教参将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的“好”注为“好”。有同志认为过于含糊,说“好鸟”应是“美丽的鸟”(张顺利《“好鸟”应是“美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不久,又有同志撰文说“好”解释为“美丽”不妥,不合作者愿意,“好”应是“友好”。并引《诗·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友之声”为证(向祚设《“好鸟”应是“友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4期),由此,我想到了问题的另  相似文献   

14.
师: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巴金先生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茂盛的榕树,第二次感受到群鸟纷飞的热闹情景,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情朗读这句话。巴金先生是这样说的,如果是你,你还会怎么说?生1:“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生2:“鸟的天堂”真不愧是鸟的天堂。生3:“鸟的天堂”真的是鸟儿快乐生活的乐园。生4:“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生5:“鸟的天堂”确确实实是鸟儿生活的乐园。师:用《海上日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鸟的天堂”的确是一个———生:伟大的奇观。师:正因为是奇…  相似文献   

15.
在“静电屏蔽”这一章节里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第一,既然金属导体可以屏蔽电场,那为什么我们还能在电梯里打电话,  相似文献   

16.
经过笔者三次实地考察,证实了“二月初一敬鸟”习俗是仡佬族原始的鸟崇拜在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仡佬族通过“敬鸟”这个节日,千百年来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和遭受强大的外族侵挠的压力下,有效地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这也是仡佬族能始终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长期存在于中华民族之大家庭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犤教材分析犦《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第18课,它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尤其是在表达上富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向读者完美地展示了“鸟的天堂”的绮丽景…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第十册《鸟的天堂》一课,重点部分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静态美。作者第一天傍晚经过鸟的天堂,只鸟不见,见到的是大而美的榕树,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喟叹——抑。再写动态美。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所闻“到处都是鸟声”,所见“到处都是鸟影”,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扬。写静是为了衬动,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扬  相似文献   

19.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韦旭东 《语文学习》2023,(11):72-73
<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历来注家对“羁鸟”释义基本无二,认为其指“笼中鸟”。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古代诗文中以“羁”字形容鸟的诗句中,“羁”字表示羁旅、孤独义(李繁贵《“羁鸟”不是“笼中鸟”》,《语文学习》2022年第4期)。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失之片面,故撰文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