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考指挥棒指挥着千千万万的师生,广大师生唯命是从,陷进了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漩涡。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人文性被淡化了,其美育功能被抹杀了,其德育功能被架空了,而强化了的智育功能也被扭曲了,最终,学生连学习  相似文献   

2.
马胜云 《山东教育》2021,(3):98-100
新高考调整了学与考的关系。新高考地区取消考试大纲,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高校的人才需要,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学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性意见如下: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测试形式要创新。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语文学科以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丰富的审美感受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这一突出功能。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释:"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单指向最终的高考,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语文,即语言与文学,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文化素养状况,因此,作文要彰显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其自身的一个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5.
教育首先应当教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要教学生学会识“道”,高考要能引导学生学做人。高考语文考“文化经典”、“文学名著”,有利于引导学生回归“做人”根本。  相似文献   

6.
高考试题的变化,就是高考对语文学习导向功能的变化。通过分析试卷变化,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化立论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自主承担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探究语言表达的精准化与生活化,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增强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7.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出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目,说其有意思,是因为题目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从语料到题干,都反映了命题人员对目前我国民族文化颓势的反思与忧思。而从学生的答题及我们对中学师生的调查结果来看,  相似文献   

8.
戏剧作为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仅在文艺作品以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可替代的.学生不但可以在高中阶段从戏剧等作品中获取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毕业后还能继续从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总之戏剧教学可以立体化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高中语文中的戏剧教学处于极端受冷落的位置,可谓学校"不疼",师生"不爱"!首先表现在课程安排上,许多学校只在必修课中安排少量戏剧教学课程,很少开设"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这样的选修课程.这是因为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更多的是从高考的角度来选择.高考语文卷上考什么样的题目,就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程.而从若干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看,戏剧基本处于不考状态.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是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看似独立考查的知识点实际上是有机地统一于大语文素养之下.而考什么题就做什么题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永远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也自然谈不上提高高考语文分数.  相似文献   

9.
简简单单教语文,读为先;美读乐读学语文,读为贵. 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办法能取代或超越阅读这种语文学习方式,只有寓教于读,寓学于读,寓乐于读,师生一起美读乐读,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在高考中让学生胸有成竹、笔底有“花”、挥毫自如、淡定从容.  相似文献   

10.
正因为曾参与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立项工作的安排,自己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兴趣,又因对张洁慧《深情苏轼:十年一梦,亦哭亦歌》有浅薄的点评,引发了自己对语文的思考。我曾撰文《为少教而多学》,谈到教师应为"少教"而多学,事后想来,到底要老师多学什么,尤其是老师应引导学生多学什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什么,增加什么,注意什么。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明白了国家为什么要增加高考语文的权  相似文献   

11.
近十多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高考语文均分始终停留于"及格"多一点的状态,学生学了十几年母语,到了高考的时候却没有信心,留下了语文教学的一路尴尬。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苦于没有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学生由于学不会写文章的"绝招"而望文生畏,以致教师为"文"而累,学生遇"文"而愁。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困扰着师生。其实,通向写作成功大道的捷径就是一个字——做,即亲身实践,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增加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命题思想。同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的第二道客观题就相应考查了"江左""三代""菽水"和"趋庭"这四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一处新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经一度被语文教学边缘化、孤立化的古代文化常识再次走上高考的舞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14.
郑坤 《学苑教育》2024,(9):67-69
语文作为高中重要教学学科,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也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传统学科,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重复等问题,过度关注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点、考试答题能力培养,忽视了新时期教学改革下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老师应该顺应新时期人才需求,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高中生学习及继承传统文化。文章将就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高中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展开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指导高三学生进行高考备考,是高三教师的重要工作。对于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高考语文备考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通过不断探索,我认为高三语文备考要注意防止"四重四轻"。  相似文献   

16.
代泽斌 《考试》2014,(11):33-33
<正>时下,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有的师生存在着高考考什么就学习什么的思想,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式的。碎片式的信息必然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因此我认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途径是记忆:理解、思考、运用、创新这五个环节。记忆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保持在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不等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或者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在社会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教育日渐民主化的当下,教学冲突已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教学冲突具有促进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积极功能,但教学冲突的积极功能不是必然的,而是可能的,教师与学生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冲突,而不是教学冲突自身,决定了教学冲突能否发挥其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项,几乎可以称为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一向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每当语文高考考生担忧最大的是作文怎样考?而走出考场的考生被问得最多的是“作文考什么题目,好学吗?”所以高考作文无不牵动着师生们的心弦。随着新课标全力推行及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领悟、强化对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的可靠方式,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的各类人才的有效手段。文章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教育中文化重量的强调与阐释,分析了脱离文化体验及文化参照的英语教学所呈现的弊端,并揭示了内化了的文化理解之于语言得体输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教师积极的文化心理场"不仅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具有操控、引导、启发及导向等作用,还能使教学与师生之间建立起健康有序、双向互动的教育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怎样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教师除了以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宽厚的文化积累、儒雅的文学修养吸引学生外,不妨从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