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提高学生高考作文分数,当前许多教师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写作套路,使学生习作给人以"有条理""有文采""有思想"的感觉,以便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于是,"虚假""套话"作文就应时而生。如何让学生习作走出"虚假"怪圈,真正体现"诗言志""文载道"呢?  相似文献   

2.
我校开展的"小学生习作多元化评改实验研究",以作文评改能力梯级发展为序,形成了有利于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七种评改模式,突出培养了学生主体参与评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挖掘潜能,达到了"自能改文"的目标。一、教师评改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习作的评改在心理上仍依赖于教师,42%的学生认为"教师批阅后集体讲评"是最有效的批改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段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些习作目标的实现,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要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改文为多维互动改文。而多维互动改文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行自改和互改。  相似文献   

4.
高莹莎 《教师》2011,(8):37-37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说到习作课,教师怕教,常常在指导时感到无计可施;学生怕写,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疼,甚至有人还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与孩子一同感受习作世界的美妙?笔者在实践中有几点感触,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要帮助指导这个阶段的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事实却是:当前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教师更是怕改作文。每一篇习作教师费心费神地"看、批、改、评",可学生往往只轻描淡写地翻一翻,就放置一边。习作评价语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被忽略,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清楚老师在作文中做的眉批和尾批有什么作用。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下水文”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它一般要能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学生提供范例,是写作指导中较有效的手段之一。一方面,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真正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另一方面,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写“下水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态。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做好衔接工作,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种"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将会一直伴随着学生。但是,如果能在关键的过渡期,协助学生积极地达成低段写话目标,并逐渐灌输习作的观念,就能帮助他们真正地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8.
庞国艳 《广西教育》2014,(21):42-43
不少长期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会对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习作交接工作感到头痛。教学内容从低年级的"写几句通顺的话"过渡到"写一篇文章",这个跨度如此之大,让不少教师难以应付。同时教师发现,学生养成了"习作就是交一篇作文给老师看而已"的思维定势,加上种种外来因素,导致低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停留于简单的句式练习,或是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习作的阶段上,学生的习作兴趣被繁重的练习消耗殆尽,给日后的习作教学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9.
滕连花 《广西教育》2014,(13):41-42
一直以来,学生习作的评改都是以"习作讲评课"的形式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参与权,学生对习作评改毫无兴趣,习作评改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多年教学观摩与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课应该是欣赏和修改的集合,让每个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精彩的地方,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生动。  相似文献   

10.
搞好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们习作时心理压力大,作为教师,给孩子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愉悦的心境下习作才会思若泉涌。然而,写作最忌空话、套话。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善积累、乐练笔、多途径"强化习作教学,使孩子们在习作中绽放笑容。  相似文献   

11.
我任教中高年级多年,"难作文、作文难、文难作"已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通病"。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一、下足课前功夫1.教师充分备课,吃透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熟悉课文的具体写法。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的传统习作教学,让教师畏难。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疲惫之余,又有多少精力去准备习作课的精彩?学生惧怕作文课的枯燥无味,更难说做到"情动而辞发"了。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作文,我想头疼的不止是学生,还有我们的老师。面对作文题目学生"望洋兴叹",在他们眼中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学生的习作老师"苦苦摇头",在老师眼中作品空洞索然无味。特别是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从教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无法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无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又怎会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脱离苦海,我做了如下尝试。(1)激发写作热情———让学生乐写,(2)日积月累———让学生"厚积"而后"薄发",(3)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取材,(4)练习评改———让学生在改中练,(5)肯定与赞赏———让学生更加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习作评改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用教师改代替学生改。有些学校在习作评改中,将"精批细改"作为批阅作文的硬性规定,认为教师只有"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改出精美的、烙有教师思维痕迹、语言特色、立意高远的佳作,才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套用,  相似文献   

15.
潘琴燕 《教师》2012,(12):82-83
"作文难"几乎成了小学师生感到非常棘手的难题,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字无论怎样戏剧性地排列组合,都反映了一个道理──"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老师精批细改,眉批、旁批、总评一应俱全,包含了老师对这篇习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期待。但往往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只简单看看得分,不去细看老师批改的内容,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大都不管,甚至老师批改出来的错字病句也不放在心上,造成以后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因此,这样的"改",也仅仅是教师方面的"一厢情愿",没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没能真正激起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再回首"。如果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习作加以完善;但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一般只能批改一下错字错句,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陈华 《现代语文》2014,(11):146-147
语文教师讲作文,一般都喜好采用报刊杂志上的精美文章作范例,读给学生听,进行一番赏析评论后,就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认为,凡是能上报刊杂志的文章,都是好作文。于是,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出佳文,送报社,发杂志,盼发表。一个班如有一篇习作发表,全班都会欢呼雀跃,为之庆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手抄报是一种开放的习作形式,它赋予了习作教学新的内涵,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习作中,相互间影响最大的是伙伴的习作,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伙伴效应"。教材上的佳作妙文固然好,但学生总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同伴的习作虽然稚嫩一些,但因为是伙伴,各方面都十分接近,他们更愿意从同伴的优秀习作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9.
"凡世间万物,其价值不出‘真’的范畴。"学生的习作也应如此。然而当下,由于"分数作文"的干扰,以及教师自身写作素养的欠缺,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生习作指导时,过分地讲究词藻的华丽、布局的灵巧、表达的异化,以期呈现文章的表面繁华,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学生在习作时过多地追求"繁华",从而失去了文章本应该体现的真诚人格、真实自我,以及真心表白。为此,我们应本着"扬善抑恶、去伪存真"的思想,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我,体现真诚人格。  相似文献   

20.
柳良柏 《教师》2012,(13):80-80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对学生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要求,致使学生望而生畏。应试教育用僵化了的程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习作思路闭塞……形成了作文教学中"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封闭化、归一化的模式。这种机械化的"奉命习作"的教学模式,无视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扼杀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直接影响和阻碍着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