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湖北档案》2006,(10):28-28
先给你说位小战士吧.他是长征到湖北宣恩时来参军的,16岁,瘦弱矮小,饿一天了."红军待人和气,有饭吃".可尖兵突然发现敌人,我们前卫排首当其冲,山路狭窄短兵相接,打得十分激烈.那个新战士还没学会放枪,紧张地站着,老战士一跃而起把他按倒.敌人一次次冲锋,火力很猛.我们坚守抵抗掩护大部队转移.等撤出战斗时,发现这个参加红军不到半天的新战士已经牺牲了.他连红军的一顿饭都没吃上,我们还来不及搞清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说钟守军有“特异功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呼啦啦地打开局面.不信,你看:他当战士报道员,部队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更谈不上是报社的什么“关系户”,而他的稿子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在报纸上露面,他也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说他是文人吧,部队又连年树他为军事训练标兵.1970年初,他担任了由18名战士组成的火箭筒班班长,担负火箭筒训练试点任务,多次在军事比赛中夺魁.年底,该班被部队树为军事训练标兵班,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部队的“标兵班长”.  相似文献   

3.
穆青是我国著名的老新闻战士,从三四十年代起,他一直活跃在新闻战线上.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他写下了一篇篇激情四溢、脸炙人口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他们母子三人,和其一位女学生同居,后来还生了两个小孩。他母亲和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存。这位战士参军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调查了解情况,帮助其打官司。半年后,战士赢了官司,他的父亲因犯重婚罪受到了法律制裁。笔者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新闻素材,就连夜写了一篇部队帮助战士维权的通讯寄发《解…  相似文献   

5.
张光安 《军事记者》2004,(11):60-60
近日到基层采访,听说某新闻干事在新训大队拍摄一部关于反映新战士从社会青年转变为合格战士的生活专题片,为达到他理想中的效果,他事先拟制了详细的拍摄提纲.从拍摄人物、拍摄地点、拍摄事件、拍摄角度以及该用什么样的特技都构思好了。到拍摄地后。他没找到自己设想的那种在家时喜欢抽烟、吃零食,爱与他人闹口角、耍脾气等陋习的战士。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拍摄计划,他便让战士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一番精心导演。他自己掏腰包让战士在熄灯号吹过后到小食店买零食藏在被子里吃,让战士购买香烟避开干部、班长躲在厕所里抽……自己则按照事先的创作意图进行跟踪拍摄。  相似文献   

6.
瞧这位驾驶着摩托车的小伙子! 他是即将驰骋于赛车场的运动员,还是整装待发的战士? 他不是运动员,但他经常象运动员一样追风曳电,与时间赛跑; 他不是战士,但经常象士兵一样不畏艰险,猛打猛冲! 他是焦作人民广播电台跑政法的记者焦雨生。 1984年,他写的配乐通讯《勇于创业的人》获全省广播系统一等奖,1985年,他写的《山村教师赵建设喜结良缘》获全省好新闻二等奖.他还先后出席了河南省广播电视厅和河南日报社召开的模范通讯员表彰会。可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目光一直盯着明天。一、选择与追求焦雨生是1980年初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战士。正巧市郊广播站缺人,“退伍办”的同  相似文献   

7.
看看这两幅照片,就想到和彭泽成同志一起到部队采访的情景。彭泽成是解放军报驻海南的记者。他对部队很熟悉,每到一处,不但认识那里的干部,还认识许多战士,见面之后,谈工作,谈生活,十分亲热。开始,我以为是海南地方小、部队少的原因,不久就发现,绝不仅仅如此,而是因为他能同战士打成一片,并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此战士们喜欢他,有的喊他“彭记者”,有的则直呼“老彭!”一天到机枪连去。我们和战士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几个战士就叫阵要和彭泽成打篮球。彭泽成也不推辞,脱下外衣上了场,战士们都无拘无束地拚抢,仿佛彭泽…  相似文献   

8.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他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9.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某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将十几年前在医院抱错了孩子的两家人请到演播室现场认亲并谈感受,现场哭声一片,让人为之伤悲。我以为,节目不该这样做。我想起了这样一件往事。10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抛弃他们母子,和家乡的一位女学生同居,并且又生了两个小孩。他和母亲、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活。这位战士参军为的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  相似文献   

10.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1.
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如号角,如战鼓,奏出一曲激越昂扬的时代精神之歌.  相似文献   

12.
徐在心同志是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他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最近,部分徐在心同志生前的老同事、老部下相聚在一起,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湖北省档案事业忠诚战士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战士报道员宣柏林入伍3年来,已经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0多篇。去年11月,他荣立了第三次三等功。宣柏林1983年11月从浙江肖山入伍。在部队领导的关心和新闻干事的帮助下,他担任了战士业余报道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新闻业务书籍,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抓角度的能力和新闻写作水平。一次,他到兄弟连队采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生平有时只能用时间或其他概念来编织. 施嘉干,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年代学习、创业,筑路建桥,设计工程.后来,他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成为一个七十高龄的"五七战士",直到1975年去世.他没有等到"四人帮"被打倒的一天,也没能看到改革开放,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百年沉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15.
基层是部队的“脊梁”,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现在有不少基层报道员埋怨中队天地小,工作平淡,发生不了新闻,没什么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以前学新闻写作也曾持此态度.后来,一篇报道使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春节刚过,在一次下部队采访中,我听到有关湖南籍战士李红卫在入伍前曾获得1992年度衡阳市青少年组乒乓球单打冠军和湖南省青少年乒乓球单打季军两项头衔的“小道消息”.我怀着敬仰之情,找到了正在厨房值班的李红卫,立即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了解到他为了当兵,亲朋好友和他闹得不愉快,他还婉言谢绝外地教练高薪聘他继续深造的好意,毅然报国从军,当了一名普通的武警战士.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下到炊事班,干上了一名既脏又累的“火头军”.这就是李红卫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价值的闪光点.当时,我心头一热,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遍及周身,多好的战士,多么高尚的情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对李红卫进行了“全身搜索”,一气呵成地采写一篇长达13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战士杨文俊,是官兵们公认的“战士剧作家”。8年来,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50余个大小剧本,30余篇新闻稿件。他创作的《最后的军礼》,成为某要塞区业余演出队常演的“压轴戏”!1991年小杨带着江南泥土的芬芳入伍来到渤海前哨。火热的军营生活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决心要用手中笔,去讴歌连队的新人新事。连队一位战士强忍着婚姻受挫的痛苦,自荐当了饲养员,并干出了成绩。这使小杨很受感动,写出了话剧《猪肥猪馆瘦》。该剧在连队演出后,深受官兵们欢迎。后来,他把这件事写成通讯寄给了《解放军生活》编辑部,很…  相似文献   

18.
举凡云南老一辈的共产党员,言及当年革命斗争历史,就一定要提到云南早期地下党的领导人李鑫同志.和他一起共事过的老战友,尤其钦佩他从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以一名党的忠诚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工农民众之中,不避艰险,忘我工作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9.
凌华  杨汉祥 《军事记者》2005,(10):60-60
某部一个战士写了篇批评有关领导干部的稿件.尽管他在稿后署了笔名.但报纸采用时在其笔名前加上了部队代号.结果不少认识他的人包括有关领导看到后都知道此稿是他写的。为此,这位战士后来的处境一直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20.
雷锋“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是一首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而歌中所唱的主人公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普通解放军战士,一个被誉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几十年如一日”的模范青年。从他1940年出生开始到他1962年因公牺牲为止,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平凡的。这个身高只有1米54,体重不足100斤的年轻战士成为了当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