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2.
<正>萧乾(1910—1999),蒙古族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世界闻名的战地记者,也是卓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萧乾一生写下了以千万字计的新闻特写、散文、随笔以及译著。其中他的译著有《尤利西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人生百味》、《篱下集》、《梦之谷》、《一本退色的相册》等等。本文拟概述萧乾的翻译成就与思想,以纪念这位为中国翻译学界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  相似文献   

3.
黄栋法 《传媒》2003,(4):35-35
毛泽东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爱报刊。1913年,他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就学后,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成为《新青年》的热情读者。他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全文约7000字,署名二十八画生。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曾利用暑期徒步下乡,进行了两个月的社会调查,并把所见所闻写成几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报》发表。  相似文献   

4.
萧乾先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他早年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晚年对编辑出版工作仍十分关心,就在他辞世前不久还在医院抱病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即将出版的书评随笔集《渡涛上的足迹》作序。这是萧乾先生生前最后写的一篇绝笔文章。  相似文献   

5.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6.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7.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没有人能忽视萧乾在文学和新闻上的成就。因为记者式的观察、敏感和亲身体验,使他写的小说和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由于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写的新闻作品,则更具叙述性、哲理性和艺术性。 萧乾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然后从文学走向新闻,受聘于《大公报》,在那里开始他的记者生涯。“二战”期间,他在欧洲7年,经历了伦敦轰炸、诺曼底登陆、挺进莱茵河、纽伦堡审判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作为这场大战的战地记者,他凭借自己敏锐而细腻的眼光为读者奉献了一篇篇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9.
风雪叩门人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诸先生读诗品文,谈古论今,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要有敢于直言、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献身精神。艾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值得敬重的新闻“战士”!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惊喜地收到了艾风先生从成都寄我他的新著——《两代风流》。这本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集子,收录了艾风四十多年发表的报告文学、通讯、散文、特写、专访、专论等,30多万字是从几百万字中精选出来的。此书一出版,即在社会及新闻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四川日报》多次作了评介,《新闻界》杂志发表了系统的评论。艾风先生还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请教新闻创作个中奥妙——这绝不是偶然的。成功的鲜花,浸透了奋斗者的泪血……  相似文献   

11.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3.
我领到了一张记者证,墨绿色的。我成了《解放军报》的一名记者。和我同屋的是一位老记者,方正的脸庞,宽阔的前额,戴一副近视镜,举止沉稳,每日里埋头写稿,十分认真。我受命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邵一海。真没想到.我们的交谈.成为我踏上新闻工作岗位难忘的一课。假如你是《解放军报》的热心读者,一定对邵一海这个名字不感到陌生。因为我军三十年来一些英雄人物的报道,象安业民、王杰、麦贤德、陶绍文……他都参加了。也许读者最为熟悉的是他近几年发表的《所谓“二月逆流”的真相》《“联合舰队”的覆没》《最佳轨道的探索者》《在核科学技术的高地上》《希望之光》……他那朴实流畅的语言,简洁明快的风格,给军内外的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他从一九五○年走上新闻岗位,写了近两百万字的新闻作品,有不少佳作被收入通讯特写、报告文学集,有的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一九八四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199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特写《尼克松告别人生》,是一篇颇引人入胜值得借鉴的好作品。 充分报道富有特征的新闻事实,从内容上吸引读者。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角色在与它告别时情况各不相同。曾经是风云人物的尼克松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5.
一颗星陨落了!一颗平凡的星,不太明亮的星,但却是使人敬慕的星。他叫郑书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1956年18岁时从农村来到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1957年开始给《拖拉机报》写稿。30多年来笔耕不辍,在业余写作领域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的量后一篇作品发表在今年5月28日《拖拉机报》第四版,题为  相似文献   

16.
此老胸中具一天──记陆灏黄俭发现:195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人物特写《他从乡下来》,接着,14日《不平常的混凝土搅拌厂》;20日《一个忘记自己的人》:25日《婚事》:29日《友情》,作品刊用密度高,质量好,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陆灏同志当...  相似文献   

17.
杂文的概念     
从这期起,本刊新辟“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杂文是报刊常用的一种文体,读者面广,社会作用大,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应当学会杂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杂文的有关知识。徐乘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官,主讲杂文写作和新闻编辑学。从六十年代起,徐乘同志便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杂文,受到读者的喜爱,《杂文报》今年4月21日曾发表专文介绍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戈宝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对于他大多数读者大概是不会陌生的,因为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翻译的俄国诗人普希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囚徒》以及童话故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幸读到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通论》),觉得这是一部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的理论力作。众所周知,在我国,把修辞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自1932年起步的,那一年,陈望道先生发表了他的著名的《修辞学发凡》,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996年工希杰先生的这部《通论》发表止,中国修辞学走过了整整六十四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了许多有名的论著.例如: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933)、陈介白《修辞学讲话》(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