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我有机会参观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分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北京奔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下有"生产班"和"售后服务班",就"生产班"(奔驰班)的课程教学特点,笔者有一些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吗     
“一门三杰”知多少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3分)。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相似文献   

4.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9题是一道诗谜题。 诗谜的谜面是:“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BCD四项中的哪一项: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此题是对考生文史地知识的综合考查。 首句“一门三父子”是让考生判断ABCD四项中,所列之人是否父子关系。从史地知识分析,得知:A项三曹  相似文献   

5.
秋季开学了,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新生进行分班。很多学校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遮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可能就是快班的代号。有的学校更隐蔽,往往不将重点班放在一个年级的班首,而是放在班尾或中间,比如"(5)班"、"(8)班"。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往往为快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优越的教学设施,用与慢班不一样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备考。对慢班,虽然明着不说放弃,但在很多学校里,慢班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不出事就行。面对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追问,从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快慢班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秦两汉时期班氏家族在北方的生活史,大致经历了自晋、代之间迁至楼烦,再迁长安.然后迁至安陵这样一个轨迹。楚国灭亡后班固祖先迁徙到今山西省北部至河北省蔚县的晋、代之间。秦末,班固七世祖班壹迁到今山西省宁武、原平一带的楼烦经营牧业。西汉成帝时,班固三世祖班况著籍长安。在东汉建武十二年之后,班固父亲班彪择地右扶风安陵县。班况曾任北地郡农都尉,今甘肃省宁县附近有班氏祖庙,很可能与班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从汉代至清代约两千年的时间里,有不少著名的文人家庭,下面分类择要介绍。父子型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的班彪、班固父子;  相似文献   

8.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班级管理建设至关重要;担任班干部也是一种自我教育途径,对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最常见的两种班干部选任方式是"固定班干制"与"轮流班干制",然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在长期班级管理实践中,结合两种方式的各自优势,并着力弥补其不足,进行了"常务班干与进步班干并行制"(下称"并行制")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10.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为智力测验)后,随机在多班抽取20%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故意告诉第一个班的教师: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习冲刺潜力".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人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掩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  相似文献   

12.
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历来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既然教师为"父",学生为"子",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自然教师可以以家长自居,颐指气使,学生只能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于是戒尺挥舞、罚站饿饭便应运而生,严厉责罚也就显得天经地义.统观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历史,透过"父子"两字的字面,我们看到的实在只有"严酷"而已.只要听一听现在有些家长将孩子托付给老师时说"对他要严点,不听话你就打,我们不怪你",便可知道这种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高校历史学学科,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两门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历史学教师在新时代,要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书育人,不断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笔者主要论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选科走班"应新课程改革而生,它打破了原来行政班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都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进。1.两种选科走班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尝试了两种选科走班模式:一种是"大走班模式"(即高中三年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几乎都要走班);另一种是"小走班模式"(即高二、高三行政班固定,学生上选考三科课时,最多有一科需走班)。  相似文献   

16.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叫"乐兵"     
这是一个老师们公认的"双差"(学习差、纪律差)班,两年换了三任班主任.那年暑假一过,我成了这个班的第四任班主任,怎样才能带好这个班呢?经过冥思苦想,我有了主意.  相似文献   

19.
"习客",seeker的谐音,取其探索者的意思.虎林路小学自1999年底开始,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的课题研究,并于2000年8月建成"习客主题学习网站"(www.seekercn.com),探索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律.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由原来的一个班增加到五个班,参与研究的教师由原来的一位增加为10位,开设了17个拓展阅读的主题单元.  相似文献   

20.
班氏家族无疑是汉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而其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又首推班彪、班固两父子,文章试通过对班彪、班固赋作比较,对当时的文化思潮、经学与文学、士人精神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