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中所反映的文人心态特征胡金望“九儒十丐”之说,真实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元代文人的卑下地位和悲苦命运。在这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黑暗时代里,文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在严酷的现实壁垒上撞得粉碎。其生活的贫困,精神的苦闷,理想的破灭,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必...  相似文献   

3.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家礼家范入手,分析发生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并进一步证明,通过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的解读,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文人对“冯小青事”的道德解读最终实现了阅读视野的突破,冯小青这一人物形象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俚词可视为“游戏文学”,其风格突破了传统言志载道“经典文学”庄重典雅的模式,呈现为戏谑调侃的面貌。宋代文人以“游戏”姿态大量创作俚词,是他们特定心态的流露。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儒家教条,有些因无法进入统治阶层而放浪形骸,有些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寻求自适。而士人心态的消极化,正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多次被写进诗作中,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在唐代,咏萤诗及与萤意象有关的诗突破了前代诗人对萤物理特征的描绘,被赋予了历史、文化甚至人格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词自晚唐便形成“艳科”的传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仙道文化对唐五代文人词的影响人们似乎重视不够。道教的享乐主义特征,迎合了文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借仙述艳就成了唐五代文人词的一大特征。唐五代文人词的仙道意蕴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大量摄入有关仙道文化的意象、语汇;2.借助“游仙”题材,表现文人世俗生活,隐曲反映求仙觅艳的心理;3.表现女冠的生活情事,重在刻画女冠思凡恋俗的性苦闷和热烈的爱情追求。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充斥着整个社会,元代文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懑与不满,文人画家们借绘画来宣泄感情。表达主观意趣.他们在“时代苦闷”中转向自我反思、自我关照,并加强了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秉着这种精神,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打破传统束缚,发挥个性自由,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道教史的角度追溯了“步虚词”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起源,重点论述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的内容与特色,指出了文人改造“步虚词”的实绩,即在继承传统“步虚词”的宗教形制外,融入了文人自身的意识理念与价值评判,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花间集》第一次从整体上向人们展示了文人词在结构、视点与创作意旨上的一些特点。具体地说,《花间集》在结构形态上是截取一特定的生活片断,并以人、事、景、情四种因素的组合、交融链建构这一特定的生活片断。在视点类型上主要采用“旁观者”与“切入角色”并用的视点,并形成了词独特的视角运行方式。而创作的核心意旨或根本目的乃在于揣度他人,以表现泛化的私情。《花间集》所开创的词的文体创作范式对以后文人词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晓彤 《九江师专学报》2001,20(4):53-56,61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的女性观念,对必须格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提出了批评。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加之他本人拥有的特定经历,使他仍尊重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地位,没有彻底放弃男权至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金谷之会”曾是影响极大的盛事。但在历史尘埃中已尘封千余年之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个案。考察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发现,与邺下集团的西园之会相比,金谷之会可说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文人聚会与集体创作活动。与建安年间曹氏的文学观念相较,石崇的文学思想首次体现了文人意识与纯文学创作观念的觉醒,突破了传统的三不朽藩篱。再从“二十四友”的创作实绩看,它对西晋文学的繁荣功不可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文诗歌中有以“松”“柏”比拟美人腰身的表现传统,这一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传统既显现出维吾尔人受游牧生活和尚武习俗影响而形成的欣赏“健美女性”的“美人观”,也蕴含着本民族早先有过的“树神崇拜”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汉语诗歌相比较,这一艺术表现传统的长期延续,传承着一贯的欣赏“健美女性”的审美趣味,折射出雏吾尔人的“美人观”中,文人势力和文人趣味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4.
明末社会张扬独立个性、强调主体意识,加乏文人对传统价值观的背叛,此时的小品文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生活情趣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浓郁的反传统文学的异趣。风格的轻灵佻巧和内容上的脱离现实,使小品文受到清初学人的批评和轻视。廖燕一反时人对小品文的鄙视,不仅肯定了它特殊的艺术价值,而且从作用上把它与“载道”的古文相提并论,但又不把小品文视为传统古文那样的载道工具,而是把它看做批判现实、宣泄不平的武器,在理论和创作上为小品文的生存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张贤亮今年高调复出,推出随笔集《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全书分《文人参政》《文人经商》《文人思文》《“文革”回想》《生活随感》五辑。张贤亮“十年磨一书”,所谈虽拉拉杂杂,不成体系,连书名取得也并不十分恰当,但“姜还是老的辣”,其文字朴实无华却又密实老辣,颇堪玩味。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说真话,大多数文章出自肺腑,  相似文献   

16.
王强  吴云 《江苏高教》2007,(5):99-101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它同时又是一个转折时期,而中国文人的精神历程也恰好对应了这一转折。本文选择三位著名文人作为与时代对应的三个“精神标本”,阐述中国文人精种的巨大变化。作者认为,由唐入宋既是一个时代伪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唐代文人的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临界线”上的完美和发展,中国文人的精神历程也因此划出了两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李渔的话本小说是对宋元以来传统话本小说的改造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入话”与诗词俗赋的改写;二是在内容上表现为文人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过程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被滥用,走向了“泛语文”。  相似文献   

20.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