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席力图召是一座汉藏混合形式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历经明清两代的建造。现存的席力图召是清光绪年间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修葺、重建而成,在建筑装饰上体现出了汉、藏、满、蒙多元文化思想的汇聚。各民族文化相互协调、争奇斗妍,为今人展现出一幅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的寺庙风貌画卷,体现汉、藏、满、蒙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秘密建储方式是从雍正皇帝开始的,而乾隆是清代第一个以秘密建储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乾隆继承皇位后,在统治中国的六十多年中,又进一步将秘密建储定为清代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从此,秘密建储作为清代皇位继承的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龙驭上宾,二十五岁的皇四子弘历继承了皇位,乾隆作为清朝入关的第四代君主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乾隆即位后不久,即恪守雍正成式,在  相似文献   

3.
康熙在承德营建避暑山庄直接原因是与健身祛病,而深层次原因是加强满、蒙、汉、藏、维各民族的文化情感交流,促进国家统一。乾隆继承康熙遗志,爷孙俩在承德活动达66年之久,创康乾盛世。由于承德优越的地理位置,伴随盛世成为京城以外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4.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八旗科举在满清入关前即已开始举行,入关后时举时停,最终在康熙二十八年(1669年)实行兼试骑射政策之后确立下来。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发展,八旗科举制度日趋完备,逐渐成为八旗士人进身与仕宦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为儒家思想在满洲、蒙古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途径,既促进了八旗满洲、蒙古的"儒士化",也加快了满、汉、蒙多民族的交融以及满、蒙对于中原国家的归属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本《太祖实录》的满、蒙,汉三种字的本齐全,对其进行 条件已经具备。采用本对照加注释讨论的方法观察《旧满洲档》记载与乾隆本《太祖实录》满,蒙,汉字本记录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清朝乾隆本《太祖实录》的编纂过程是先将满蒙原件根据实录编写的需要撰写为满实录体字,在此基础上译成汉,最后从汉译成蒙古。  相似文献   

7.
蒋士铨,字心余,号苕生,又号藏园,江西铅山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清乾隆年间著名戏曲家、诗人,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号称“乾隆三大家”,又与杨垕、汪韧、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著有《藏园九种曲》、《忠雅堂诗集》、《忠雅堂文集》。蒋士铨才华卓越,作诗不立门户,独抒胸臆,自成  相似文献   

8.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眉州彭氏家族,坐落在今天的眉山市丹棱县。彭氏家族从彭万昆开始,家族开始走向一个兴盛,雍正和乾隆时期彭氏家族在科举上大放光彩。其中,彭端淑是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肇洙雍正十一年(1733)文进士,彭遵泗乾隆二年(1737)文进士,彭端第雍正时期武进士,彭大力乾隆元年(1736)武进士,彭承绪乾隆十八年(1748)武进士,一时人称"彭氏一门六进士,  相似文献   

10.
五当召坐落在固阳县吉忽伦图苏木大青山内,是我国喇嘛教中的四大名寺之一。五当召的建筑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等充分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西藏建筑特色和手法,体现出了蒙、藏文化交融的民族和宗教的内涵。因此,对于五当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兴兵入侵后藏,五十六年(1791)第二次入侵,这战争暴露清朝治理西藏问题,因而乾隆五十七年(1792)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此章程规定藏内诸事应统归驻藏大臣管理,由驻藏大臣整顿边防、吏治、财税各方面。道光二十四年(1844)发生诺们罕被控案件.呈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执行问题。诺们罕担任达赖喇嘛商上摄政,扩大职权侵欺达赖喇嘛商上库银以及田庄,而聚集财富于他私人的祝庆寺。任用职官方面,诺们罕从未与驻藏大臣协商,纵容属下勒索喇嘛。又,诺们罕私自给商民照票,让他们往来西藏与边境的贸易。清朝政府按照喇嘛例文六条“喇嘛等犯罪令先革退喇嘛”,将他剥除袈裟革退。诺们罕诸多贪渎罪状,并没按照《大清律例》监守官吏侵盗仓库银两一千两以上例,斩监候处决.仅将他发遣黑龙江。这案件所呈显清朝对西藏的宗教政策,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著名的塞外山城。这里群山环抱,清流萦绕,景色雄伟秀丽。早在二百多年以前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便在此修建了称耀于世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它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是清朝初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整座山庄分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20华里长的石砌宫墙。庄内冈峦重叠,洲岛错落,亭、台、楼、阁广布其间,有玄烨(年号康熙)、弘历(年号乾隆)题名的“芝径云堤”、“万壑松风”、“梨花伴月”、“镜水云岑”、“采菱渡”、“万树园”、“千尺雪”等“七十二景”之胜,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优秀古典园林。外八庙(原有寺庙十二座,现尚存七座),始建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建成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这组大型寺庙群,依山傍水,分别座落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山麓,象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雕塑、绘画、鎏金瓦顶无不形象逼真,绚烂多彩,熔我国汉、满、蒙、藏等不同民族的各种建筑风格于一炉,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清朝帝王曾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诗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玄烨,胤祯(年号雍正)、弘历、顒琰(年号嘉庆)御  相似文献   

13.
笔者据档案奏折,考定绥远新城是经雍正、乾隆两朝皇帝厦永泰、通智、瞻岱、王山、王常五位官员不懈努力,于乾隆二年二月初七日正式动工,历872天修筑,乾隆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竣工。这些奏折基本勾勒出绥远城修筑的大致经过。  相似文献   

14.
康熙、雍正时期逐渐形成热河行宫戍卫制度,乾隆时期进一步完善。热河地区的常驻军分为满、蒙、汉八旗和绿营兵四支力量。大致以满、蒙八旗为主力,集中驻扎在热河、喀拉河屯、桦榆沟和木兰围场,数量时有调整,而基本趋势是略有增加。汉八旗主要负责行宫日常守卫,位置虽然重要,但力量较为分散。绿营兵则担负承德周围地区的巡逻捕盗和后勤供应等任务。这样承德如同北京一样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军队戍卫情况,既相互配合支援,又相互监控制约。当然,在皇帝出巡热河和"木兰秋犭尔"时,真正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是他的扈从军。实施这种兵力配置与扈从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狩猎活动的绝对安全,防止内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清朝《国史》的编纂活动始于康熙朝。由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康熙、雍正时期《国史》编纂活动成效并不大,乾隆朝国史编纂活动是康熙、雍正以来国史编纂活动的继续,它使自康熙中后期开始的清朝国史编纂活动得以基本完成,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用满汉两种文字编纂、编译完成的国史,堪称中国官修史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清代民族文字文献编纂活动发展繁荣的具体体现。这些以满、汉文编纂编译的卷帙浩繁的国史本纪、列传、表,均完好地保留到现在,使清朝国史有了多种文本,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版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16.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语是汉族语言的简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语以外,尚有满、蒙、藏、朝鲜、维吾尔等兄弟民族语言,通常说的汉语,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但包  相似文献   

18.
清代循吏甘汝来经略广西近四年,从太平府知府一直升任至广西巡抚,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为广西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后,他深受雍正、乾隆的赏识和器重,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累官至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这与其在广西所做的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氏。生于清雍正五年,乾隆三十六年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获二甲头名进士。此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及三通馆篡修官,历任顺天府丞、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提督学政、大理寺少卿等职,是辽东第一才子、第一书法家,为乾隆、嘉庆年间名臣。铁岭博物馆所藏行书谢眺《高松赋》为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彭家屏 ( 1 692 - 1 757) ,字乐君 ,号青原 ,河南夏邑县人。彭家屏自幼天资聪颖 ,熟读诗书 ,康熙五十六年 ( 1 71 7)中举 ,四年之后又考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 ,不久升任郎中。雍正八年 ( 1 730 )离京出任山西道御史 ,次年转为长芦盐运使。雍正十三年调任保定知府。乾隆四年 ( 1 739)任湖南按察史 ,乾隆六年改任江西布政使 ,乾隆十五年调任云南布政使 ,十九年任江苏布政使。彭家屏在各地任职期间 ,为官清廉 ,注意体察民情 ,为地方上办了不少好事 ,深受百姓拥戴。乾隆十九年四月 ,彭家屏调任江苏布政使 ,在江苏任职期间 ,乾隆皇帝对其产生猜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