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武之新 《资源科学》1992,14(2):44-50
沧州运东滨海盐渍土区位于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区的中部,是华北平原盐渍威胁最重的部位,也是黄淮海平原盐渍危害最重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区域不仅有60万亩盐荒草场,而且还有各类盐渍土壤360余万亩。由于这一地区盐渍威胁重,淡水资源奇缺,不宜种植一般农作物。从盐渍土壤的生态特点着眼,选择部分耐盐牧草品种,大面积发展人工种草和草食畜牧业,不仅为当地生产所急需,而且对于这类盐渍土的改良和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将有较大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与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耕地和粮食的质量安全及稳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耕地资源质量问题,其中对盐碱化土壤等中、低产改造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为此我国在农田盐碱地改良利用治理和研究诸多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根源于我国盐碱地改良整治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水利改良技术、后起的土壤生物化学改良技术、现代节水灌溉农田水盐调控技术研究内容和效果等进行了综述分析。随着我国多形式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以适应新的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管理利用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呈现,如"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和农田土壤"盐分上移地表排"即为近年来我国水利科技人员,创新提出并研究的土壤水盐改良利用新技术理论和解决模式,本文对这一新的技术理论和灌排模式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庆地区盐渍土成因及现实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大庆地区盐渍化土壤,提出治理改造措施,进而对其开发利用,改良盐碱地,发展盐碱农业,打破传统思想,充分利用盐碱地,促进大庆盐碱地区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渤海滨海重黏性盐渍土淋溶过程中的盐碱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渤海西岸重黏质盐渍土进行土柱淋溶脱盐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淋溶过程中,随着土壤含盐量的下降,在整个过程中,Na+、Cl-随土壤含盐量的下降而下降;由于土壤盐离子的初始含量和迁移能力的不同,K+、Ca2+、Mg2+、SO42-的含量随淋溶水增加而减小,在淋溶水接近土壤质量后含量稳定;而HCO3-与其它离子不同,出现随淋溶液增加而缓慢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壤盐离子的迁移,土壤的pH值随土壤含盐量的的减小而呈现增大的趋势,从原土的8.50增加到土壤含盐量为1.6g/kg时的9.86,并在土壤含盐量小于1g/kg后又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淋溶实验表明,在滨海重黏性盐渍土的淋溶改良过程中,需要注意因脱盐而造成的土壤碱性增加的现象,控制淋溶水的数量和采取其他相应的降碱措施。  相似文献   

5.
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棉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冰水(含盐量3‰)灌溉,结合4种施肥措施(无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和不施肥处理),研究海冰水灌溉配合农艺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动态的影响。2007年-2008年结果表明:苗期和花期灌水后海冰水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井水处理,尤其灌溉后播种前期0~40cm土层含水量差异显著;井水灌溉施加液膜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未处理的显著提高。海冰水灌溉土壤1m土体脱盐率达40%。连续两年试验,两种灌溉水处理并配合不同农艺措施条件下均可有效淋洗土壤中盐分。2007年海冰水灌溉下,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小区0~40cm土壤脱盐率显著高于无机肥单施的处理(约53%~55%)。本试验研究得出,使用3‰的海冰水加液膜处理后灌溉棉田,并配合土壤调理剂与无机肥配施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够加快灌溉后水分入渗和土壤盐分的淋洗。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查明,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是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蒸发使地表水析盐和地下水上升地表积盐的耦合机制是主导成因。盐类以苏打为主,类型包括盐土、碱土及衍生的盐-碱化土。面积393.70万hm2,盐渍化过程还在持续。种稻排盐是改良苏打盐渍土的主要途径。古河道发现和试验示范为其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大安等多个灌区建设具有强化粮食基地,优化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综合效益,并成为东北地区第四大水稻区,使区域盐碱地开发形成完整格局。但是,这种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存在使松花江和嫩江以及查干湖水体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在分析这些风险成因基础上,提出不向河湖直接排放稻田含盐碱尾水,并在查干湖外围建设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措施,防止对查干湖构成污染,采取将水田布置在古河道带等措施,控制旱田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7.
不同盐分含量的海冰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盐分含量的海冰水进行棉花灌溉试验,结果表明:①经过1年3次灌溉和降雨淋洗作用,海冰水盐分含量为1g/L、3g/L和5g/L的灌溉处理,土壤均表现为明显的脱盐效果,在0~20cm表层土壤脱盐率随海冰水盐分含量升高而降低,脱盐率最高为1g/L处理,达到57.22%,分别高于3g/L和5g/L处理3.28%和18.34%;而盐分含量为7g/L和9g/L的灌溉处理0~80cm土壤各层次表现为积盐,以60~80cm积盐最为严重。②各处理以1g/L和3g/L海冰水灌溉棉花果枝数、单颗棉桃重和产量最高,随灌溉水盐分含量增加产量呈递减的趋势,9g/L海冰水灌溉3次的处理与无灌溉相比出现显著减产,减产率为28.48%;7g/L和9g/L的2个处理,棉花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都有降低趋势,但各处理间棉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海冰水长期灌溉效应及海冰脱盐技术,建议采用3g/L海冰水进行棉田灌溉,并要注意配合必要的灌溉和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8.
HYDRUS-2D模型对海冰水灌溉情景下水盐迁移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滨海地区土地盐碱、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非常规海冰水资源利用的深入研究为盐碱地改造、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HYDRUS数值模拟的方法对3g/L海冰水灌溉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选择春季作物需水关键期141d为情景灌溉日,灌溉量采用0m3/hm2、300m3/hm2、600m3/hm2、1200m3/hm2、1800m3/hm2,分析表明:海冰水灌溉量为1200m3/hm2时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耕层盐分含量不再会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海冰水灌溉量≥1800m3/hm2时,部分盐分可淋洗到1m层以下。本文旨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春季海冰水农业利用在灌溉量上的关键性技术,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海冰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盐渍土作为一种特殊土,其组成中的氯化盐、硫酸盐常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造成盐渍土工程的翻浆、盐胀、溶陷等工程病害。针对阿拉尔盐渍土特点,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分析确定其土壤的性质,并针对盐渍土的这些性质,建设阿拉尔地区盐渍土中离子含量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4省份的滨海地区拥有大量中低产田和未利用盐碱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集约化养殖区域,但人工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的规模严重错位。高效利用盐碱地种植宜牧草,发展生态草牧业不仅能解决养殖所需饲草料严重不足的问题,也为发展农区生态草牧业提供范式。李振声提出的"滨海草带"理念,强调利用滨海中低产田和盐碱地,依据障碍因子的不同,适宜开展人工种草,在全面改良土壤、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为牛羊养殖提供饲草保障;"滨海草带"建设将有力落实和推进我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服务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和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文章在分析"滨海草带"自然资源禀赋与草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的基础上,阐明了环渤海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模式,并探讨了生态环保效益与经济产业效益潜力。最后,从技术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原则、做好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滨海草带",促进环滨海绿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辽东湾海冰资源量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该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方法,包括提取海冰的结冰范围和反演冰厚分布。根据这种方法,利用2000年1月30日辽东湾NOAA/AVHRR资料,进行了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的尝试,得到了当天的海冰厚度分布图和海冰资源总量的数据,进而讨论了估算结果的合理性。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NOAA/AVHRR资料的第一通道数据可以用于进行海陆分离和冰水分离;(2)基于反照率与海冰厚度指数关系的冰厚反演公式,可以用于海冰厚度的遥感估算;(3)得到的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结果,基本上符合辽东湾海冰分布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  相似文献   

12.
密度是海冰资源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变动范围。本文以渤海沿岸连续两个年份的平整冰和堆积冰为研究对象,将海冰密度分为实密度和表观密度两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实验和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的海冰在密度分布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平整冰密度介于0.633-0.918g/cm3之间,堆积冰的密度变化范围为0.615-0.906g/cm3。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密度大小存在差异,但是平整冰的实密度和表观密度均高于堆积冰。利用两种密度值计算得出的海冰空气孔隙率对于了解海冰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指导渤海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冰盐度主要来自海水结冰时被包裹在内部的卤水盐胞,海冰离心脱盐方法正是依据此,将海冰破碎,使卤水暴露出来,进而施加超重力,脱除卤水,淡化海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海冰离心脱盐后盐度与时间的理论关系式为S(t)=PK1/t,采用该式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两者吻合较好。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确定了粒度、分离因数和加入海水比例对海冰离心脱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淡化盐度随着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且当颗粒在6~9mm左右达到最小;随着加入海水比例和分离因数的增大,海冰离心脱盐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4.
刘成  车达升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9,41(6):1167-1175
海冰是中国黄渤海冬季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为进一步认识黄渤海海冰分布特征和日变化机理,提高海冰短期预报水平,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MASIE海冰范围产品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了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日海冰面积与海洋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黄渤海海冰集中在辽东湾和朝鲜湾,海冰覆盖率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海冰变化经历了生成、维持和融化3个阶段,其中生成阶段明显长于融化阶段。39°N以北黄渤海日均海表温度(SST)、海面2 m气温(T2m)、海面2 m气温<-2℃积温(Tc)和海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P<0.01)、-0.52(P<0.01)和-0.50(P<0.01)。因此,39°N以北黄渤海海气界面的热力环境是影响黄渤海海冰面积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在2018年黄渤海海冰生成发展阶段,海冰面积共出现两次异常减少,这两次日海冰面积异常减少主要是由海区前一日升温和偏南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海冰资源品质评定是实际工程性开采选址的有效依据,海冰理化特征分析是海冰资源品质评定的基础和内容。本文主要选择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pH值、硫酸根、油类含量、悬浮物含量等7项理化特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平整冰的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以及油类含量要高于堆积冰,但低于母体海水;冰样的硫酸根和油类含量高于母体海水。海冰全盐量、氯度、硬度、硫酸根空间分布特征为: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上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加大的趋势。海冰pH值总体呈碱性:海上辽东湾渤海湾;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悬浮物含量:渤海湾辽东湾海上,迎风岸背风岸;近海区总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海冰油类含量:辽东湾西北海岸渤海湾辽东湾东南海岸海上;迎风岸背风岸。实际进行工程性开采时,需要结合海冰理化特征和冰情参数,进行资源品质评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渤海湾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利用模拟海水进行雾化冷冻脱盐技术的实验室模拟研究,得出的结果可用以指导现场规划中试。在冷空气的作用下雾化喷出的海水滴产生冰、水分离现象,更多的盐分被包含在未发生冷冻的海水中而脱离冰体,使得海水部分冷冻为粗海冰,海冰的含盐量大大低于海水含盐量。对实验过程中各水平因素如冷塔内温度、循环风量、冷冻时间等,对粗海冰的含盐量、收率的影响进行考察。通过上述方法,控制适宜的循环风量为140m3/h,冷冻塔内温度为-4℃,能够将海水的盐度从25.5‰降低到16‰左右,脱盐率为37.2%,收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冰冻圈微生物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冰冻圈的低温和严酷的生存条件,选择了具有独特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地球生命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独特组分。冰冻圈微生物大多为冷适应微生物;其中,有许多新微生物类群,是极其重要的物种和基因资源。嗜冷微生物是揭示生物冷适应机制的模式生物,其细胞及细胞组分在低温生物工艺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冰冻圈中也封存着一些古老的未知致病性微生物。冰冻圈是地球上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圈层,地球的升温正加速冰冻圈的退化和消融,冰冻圈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正在消失,且伴随着微生物的释放。这些微生物的释放可能是人类面临的不可预知的威胁。因此,亟待开展冰冻圈微生物调查与研究,探讨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极地研究知识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乾进 《现代情报》2011,31(5):12-15,20
利用前沿信息计量工具对维普数据库中《极地研究》13年载文进行分析,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我国极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文网络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南极、北极以及海冰等方面,同时极地研究领域学者间合作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