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22条明确规定了先行调解制度,即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纠纷可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先行调解。通过分析现行立法规定,可知先行调解是一种法院立案之前的诉讼外调解制度。先行调解在理念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立法与实践上,却缺乏相应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究其原因,法院作为先行调解主体,在立法方面,在费用、工作量、效果、效力、保密性与必要性等方面均欠缺合理性。先行调解主体不应当包括法院。法院可以将先行调解委派给法院外的调解机构或者交由法院内的调解窗口主持进行,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调审分离与诉调对接。  相似文献   

2.
法院调解制度的存、废、改问题是我国目前民事诉讼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现在仅仅就调解论调解很难从理论上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本试图通过对诉讼和解制度的外在及内在价值的分析,指出我国的诉讼和解制度,在法律规范本身、诉讼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缺陷,另外,院调解制度对诉讼和解制度的冲击,也是障碍我国诉讼和解制度实现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3.
法院调解制度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是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其存在的问题亦日益明显。本文从分析调解制度的涵义及价值取向入手,在考察美德两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后,提出了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但法院调解制度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弊端。对此,应当从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对庭前调解的规定,但立法现状与其立法目的之间存在严重冲突,需要进行重构。法院附设人民调解,属于法院附设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即法院附设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其符合庭前调解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将其引入。而在具体的程序设置等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一种调解方式,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从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内涵界定出发,分析了当前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使法院调解制度与当事人自行和解、人民调解制度达到相互协调配合和补充,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变化,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逐步显现,并对法院形象与司法公正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成果,果断的废除法院调解制度,建立和完善诉讼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法院调解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颇多争议,如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与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之间,尚存在诸多冲突之处,特别是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与公平正义及效率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现行"嵌入式"的法院调解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不可逆性之间的冲突,与诉讼公平性及可靠性之间的冲突,以及与诉讼的隐形成本之间的冲突。只有真正从制度改造入手,才能真正保证法院调解制度的合规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多年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目前法院调解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应对法院调解程序进行法律规制,从立法上对可调案件范围、调解程序开始阶段、调解方式等予以明确界定,进而减少调解活动的随意性,使法院调解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法院调解制度是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一种,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组织和主持双方当事人对民事争议进行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近年来调解制度缺陷日益明显,存在强制调解,调解效力不明显等问题,但是法院调解制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改革,法院调解的内在原因是法院自身的程序性规定,文中把法院调解的问题分为五大矛盾,最后从法院和当事人的角度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改革,希望能完善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发挥法院调解制的比较优势,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化解纠纷,提高法院办事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权,作为新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新的公权力,考虑到民事诉讼本身属于私权领域,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特点,这一监督制度在理解及适用上应该遵照从严解释的原则.无论从文义解释、立法解释还是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新修订的民诉法所规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不包括违反自愿原则、合法原则以及损害第三人利益这三种情形.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代表国有资产一方放弃国家利益;利用调解书规避行政处罚或者强制执行以及民事调解书内容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等三种形式.检察监督的方式包括抗诉、检察建议及移送立案侦查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仲裁调解兼顾当事人意思自治及程序灵活性,在提高仲裁效率、促进合意达成、减弱执行阻力方面颇有成效,故为当事人及仲裁机构所青睐。现行立法中该制度并不完善,尚需在意思自治及效率原则引导下,对调解时间、方式及效力方面予以补正,以充分发挥仲裁调解的制度优势,契合仲裁发展之需求。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制度是极具东方特色的民事程序制度,契合了当今诉讼爆炸时代司法效率的要求,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现行人民调解制度在价值衡量、程序保障、经费来源、人员遴选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诉讼调解是中华法系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共同传统。诉讼与调解在存在基础、社会分工和运行机制上都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而诉讼调解的程序混同则可能带来公权的失范和私权的失衡,破坏审判与调解的各自内在运行规律。因此,应当通过审判与调解程序分离的方式取消诉讼调解,在职能分工与程序衔接的基础上实现分工合作,通过裁判形成对纠纷解决程序利益的评估体系,影响当事人对程序利益的心理预期,促成调解,更促使当事人就彼此权利义务的协商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实体法设计的应然权利状态。  相似文献   

15.
浅析行政审判中的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制度设置,这是因为中国行政诉讼法强调“公权不可处分“.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正常撤诉现象表明这一制度存在着弊端.调解制度应在行政诉讼中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恢复性司法主要内容的刑事和解制度,近几年已经成为国际刑法学研究和实施的一项主要举措,刑事和解制度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即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此也作了积极的研究和尝试.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必须要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文环境,本文分析了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并就建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调解、仲裁调解以及信访调解分属解决纠纷的不同救济途径,四者虽有所不同但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我国,由于行政调解在法律制度层面固有的不足,致使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行政调解主体不明确、范围过窄、程序混乱以及法律效力较低等诸多问题。需探寻这些问题的成因,吸收行政复议调解的权威性及效率性、仲裁调解的合法自愿性及程序规范性、信访调解的主体多元性等优势来弥补我国现有行政调解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调解担保制度作为我国新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民事调解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健全完善。但是,我国有关调解担保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关于调解担保与调解书生效时间不一致、案外担保人拒绝签收调解书等问题,就需要通过修订相关规定,进一步地完善调解担保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调解担保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受到了高度重视,其应用实践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我国,这一禀赋着“和合”文化和传统伦理价值的制度,在经历了兴盛、衰退、复苏这样U型发展过程后,进入了制度发展的瓶颈期。如何使这项独具魅力的纠纷化解制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无疑成了我们今天必须加以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美国调解制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我们认为存在诸多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推动我国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