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多世纪前,"状元企业家"张謇,用了不足30年,办起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教育事业之先河,创造性地经营南通城市建设并取得非凡成就,南通也因此被冠以"中国近代第一城""教育之乡"的称号。今天,"教育之乡"秉持"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胆改革、  相似文献   

2.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0(3):F0002-F0002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坐落于长江与黄海交汇的江海之滨、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教育之乡——南通,是南通市属地方高校,业务上受江苏电大指导,并在南通六县(市)建有分校。南通电大现有全日制学生5919人,各类成人学员5163人;现有教职工192人,专任教师15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2人,占33.9%;高级职称39人,占25.4%,双师型教师比例亦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参考》2014,(3):F0003-F0003
正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地处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位置,东倚苏通大桥,西接紫琅群山,枕江望沪,是一所时代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高级中学。学校办学五十余载,秉承江苏南通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教育兴国"理念,践行"诚和"校训精神,形成了"明德正行,穷理致远"的校风,养就了"人本、合作、创新"的教风、"思齐、乐学、躬行"的学风,已成为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中一道璀璨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沈蓉,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南通市城中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南通大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聘讲师;先后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在《中国德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一方面要"适合乡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要面向现代化,"与城市打成一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立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教育是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关键手段和内容:它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承与创造了文化。在南通现代城市建设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建构中,教育及教育建设成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南通通过转变教育目标、扩大教育对象、注重培养师资等举措打破旧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建构真正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要继承、积淀,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滋养与丰富。  相似文献   

8.
苇甄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25-130
地方教育和地方、地方人的关系,是地方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也是南通教育的文化标识。南通教育之乡和近、现代南通城适以相成、共生共荣;南通教育之乡和南通乡人的品格相辅相成、共同冶炼。自觉反思南通教育和南通城、南通人的文化关系,是加强教育之乡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必须。  相似文献   

9.
近代南通城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5年,以大生纱厂的筹建为标志,近代南通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的进程,初步建立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辅之以相关产业的工业体系、学科完备的新式教育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南通也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国人自主的、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建成了城市格局合理,经济、化、教育共同发展的近代城市。近代南通的发展也促进了通海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形成以南通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建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09-114
南通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南通的学校文化,不仅具有教育之乡的外显形态,也有南通教育之乡的深刻内涵;既有学校文化一般的共性和内涵,更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质。在我国现代学校建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南通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内涵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拥有"长寿之乡"、"纺织之乡"等美誉。不过也许你不知道,她还有着"博物馆之都"的称号。南通的博物馆事业历史悠久,早在1905年,近代实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通,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的美誉,她"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里,诞生了近代国人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和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学最高学府——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开近代中国民办高等医学、纺学教育之先河。它们即是今天南通大学的前身,由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于1912年。创建之初,张謇怀揣着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强民。如今,南通大学已走过百年风雨,百余年来,  相似文献   

13.
南通被誉为"教育之乡",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持续攀升,教育创新形成特色,名校名师影响广远。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全市七万六千多名教育工作者长期一贯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5.
南通,一座江海之滨的古城,得天地之灵气孕育出"教育之乡"的美誉。城中有一片古街区——寺街。街上有一座学校,开小城公办教育之先河,领班级授课制先风,她就是南通市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16.
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张謇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之累,因此他的教育价值观更多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他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张謇的教育价值观,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昌硕(1844—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大师、"海派艺术"的领袖人物。其书画艺术表现了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因而名震中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南通艺坛。通过对吴昌硕与南通文艺界交游的研究,梳理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时代、周边的环境以及师友间相互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感知、理解吴昌硕及南通近代文人的文艺思想和艺术特色,了解南通近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创建于1960年,现隶属于江苏省交通部门。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中国长三角地区花园城市、著名的教育之乡——江苏省南通市。  相似文献   

19.
《新高考》2008,(5):F0002
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9年在规划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时亲手创办,是南通第一所推行新式教学的中学堂。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8,(3)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位于享有"近代第一城"美称的江苏省南通市,创建于1956年,是以举办五年制高职为主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南通市德育先进单位、南通市花园式学校、南通市最安全学校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改革成果和办学业绩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