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吕思勉先生简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思勉先生是名的历史学家,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一生述约800万字,涉及史学、学、经学、字学、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吕思勉的新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新史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式的领袖人物,或注目于王国维、陈寅洛建构的那种令人眩目的史学新范式。吕思勉史学虽与上述效应无缘,但在新史学的创建过程中,自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价值在。一、吕思勉史学的构成背景一位西方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传统,或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围绕着不同然而相互联系的主题形成的传统谱系。”①这一见解启发研究者有必要首先把握吕思勉史学的传统谱系。与同时代的史学大师相比,吕思勉不仅没有胡适、陈寅俗负发海外的幸运经历,甚…  相似文献   

5.
史学家吕思勉终身从事历史学的研究及历史教育工作,一生著述丰厚。其编写的教科书,引发了很多人赞扬和批评之声。他前后编纂教科书,无论是历史分期、历史考据、纪年方法,还是具体的史学观点都有所变化。吕思勉编写的教科书在变化的同时,反映出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进化过程。这些变化,既是吕思勉学术轨迹变动的体现,又是当时中国史学在时局变动、学术嬗变大势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7.
吕思勉的史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史学大家吕思勉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 ,在中国通史、断代史、专史等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治史范围广博 ,规模宏阔 ,既重史实考证 ,又能融会贯通 ,积极提倡历史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且关心国计民生 ,谋求社会改革 ,是一位醇正朴实、立言行事多为社会着想的真学者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26日,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逝世40周年,上海史学界30余位专家学者集会于他生前任教的华东师大,追念先生的史学业绩和治史精神。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吕先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制度史、专门史、史籍整理筹方面博大精深的史学业绩,并就先主的治史精神、史学观念、治史凤格以及中国通史新范型等作了深入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丰厚无比的史学遗产,还有他的道德风尚,赤诚的爱国之心,对民族、国家、社会深沉的关切,以及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风范,弥足珍贵,都值得后学者认真总结、弘扬光大。与会专家应本刊之约,纷纷赐稿。现先行刊出“笔谈”8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经屠寄引荐,吕思勉得以结识朝鲜学者金泽荣。虽然二人晤面不多,但吕氏治史深受金泽荣《韩国历代小史》的影响,表现在治史观念上,摆脱传统史学不重视异族、异国史的桎梏,开风气地提倡治中国史需参稽朝鲜文献,甚至认为各国历史皆可参稽互证。本此观念,他利用《韩国历代小史》记载,考证东北民族的居地、迁徙、族源等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推进了东北史研究。在此基础上,吕氏进而构建起他的东北民族源流体系,有力地驳斥了"满蒙非中国论",为其学生卞宗孟继承,影响及于今日。总之,金泽荣在吕思勉开拓我国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如何借鉴国外史学成果,进而推动我国史学研究,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吕思勉诸多史学论著之中,《秦汉史》是断代史中最值得推重的一部。《秦汉史》也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位卓越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的著作。吕著《秦汉史》对秦汉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吕思勉对社会生活情景研究的重视,也实现了积极的学术引导作用。吕著《秦汉史》采用了特殊的体例,这种新体例的创制,带有摸索试探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史学论著中断代史撰述方式的进步,毕竟实现了推动。  相似文献   

12.
史学成果的转化就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历史知识的普及既是历史工作人道义的责任承担,也是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需要,被海外学誉为当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先生不仅为历史学贡献了十余种厚重的巨,亦为社会提供了妇孺可诵的通俗读物,《三国史话》的写作与传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该书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白话为叙述载体,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突破了以往通史的撰述体例,为通史写作开创了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吕思勉早年接受中国旧式教育培养,博览传统典籍,后又积极汲取近代科学知识,阅读各类新书报章。他并读新书旧典,兼具新知旧学,中国学术文化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对撞、交流与融合,体现在其读书治学的过程之中。吕思勉相信"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治学门径要自己读书领悟而得;他认为只有下足读书工夫,才能够准确运用文献材料从事学术研究。吕思勉所倡导践行的读书方法,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得出的,尽管不同于当年学界的主流风尚,也难以见容于近代的教育科研体制,但对于后世的读书人仍不失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吕思勉“经世致用”的史学观与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国学、新史学、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是吕思勉先生“经世致用”史学观的理论基础。“研究学问,为当世效实用”、“讴歌进化,寄希望于未来”是吕氏“经世致用”的两大特征。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的时论性文章,倡言社会改革,在学校建设和改革、饮食革命、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出版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此书在出版十二年后,一度遭到国民政府查禁,并由此引发了民国年间知名报人龚德柏,与著名记者赵超构、 商务印书馆及吕思勉与之间的讼案,随后由此案引起的聚讼纷争竟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当时诸多学者均参与到此次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17.
华东师大青年史学社:接到六月二十六日来信,知《青年史学》杂志将举办50期纪念活动,特书此祝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把杂志办得更出色!多年来承寄赠贵刊,十分感激,无以为报。我在大学(光华)最后一年(1939)也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办了一个杂志,名为《文哲》(注)。我在该刊第一卷第八期发表一篇不像样的小文:《历史理论引论》,事先送给吕思勉(诚之)老师审阅,他看后认真地写了两段“案语”,非常精辟,对我做学问大有帮助。现在把这篇“案语”抄录给你们。吕老师是大史学家,如果编辑部同意,不妨把这短短的五百字的“…  相似文献   

18.
傅斯年是现代卓越的史学大师。研治《诗经》承“史学就是史料学”之学术观念,从史学和语言学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法。考证《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用诗情况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他是近现代第一个提出“《诗》是文学”的学者。在《诗》学研究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太史公三句话,要数“通古今之变”最为核心。史学前贤多看重“通变”,即“原始要终、知所进退”,属史家的史识功底里最见深浅的。吕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难得”,“读书之人百,通者无一焉”。他在1944年《论疑古、考古、释古》一文里,抨击当时史界的风气,尖锐地说道:“今之人往往通识未之具也,  相似文献   

20.
缪凤林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同时他又是一位现代史学家。缪凤林对史学,尤其是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见解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