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2.
“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指新闻传播学突破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传统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也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走向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是为了适应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必须进行的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  相似文献   

3.
施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9-18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应该也只能为人们报道真相.当下新闻界正在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有益实践,媒体人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也已相当广泛而深入,但是对于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媒体业务探讨时对其正面涉及的并不多.其实新闻评论虽然有明确观点,但也有客观真实性,而且尤为重要,新闻评论一旦失真,危害比新闻报道造假更大.评论作者和编辑同样要做调查研究,以防止在评论中出现事实性错误和观点聚焦偏差.  相似文献   

4.
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 为常态 ,无论是名誉侵权还是隐私侵权 ①,绝大多数的新闻侵权诉讼都是因报道在真实性上出了问题而引致的。对于原告(报道指涉的当事人) ,“真实性”问题极可能成了诉讼的缘起 ;对于被告(媒体或作者) ,它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抗辩事由———绳索和利剑集于真实性一身。而随着一名读者(与报道内容并无直接联系)以“虚假报道”为由 ,对国内某家知名杂志起诉、上诉 ,令我们无法不关注新闻纠纷中的一个新动向 :“真实”也有可能成为普通受众的法律诉求。常态 :报道所涉当事人对真实性的法律诉求新闻以真实为生命 ,法律以事实为准绳。崇尚…  相似文献   

5.
刘玲 《新闻爱好者》2006,(4S):24-24
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被报道对象以新闻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屡见不鲜。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为新闻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新闻侵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引起新闻侵权的直接诱因看,与新闻的“真”和“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宁 《记者摇篮》2006,(9):49-50
近几年,说新闻类型的广播节目纷纷涌现,这是资讯时代的产物,也是广播在以传播为中心转达变以听众为中心的进程中,寻找到消息密集型新闻节目较好的传播方式之一。集编采播合一的主持人根据自己的编辑意图交新闻稿件以叙述的方式向听众讲述新闻事件。主持人可以在新闻稿件之间进行提示、串联、“评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闻形态,“关注民情”可谓民生新闻的灵魂。“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而在“三民”中,“以民生为题材”的报道题材取向是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0):116-117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些媒体一改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始以受众的视角关注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普通事,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寻找新闻、发现新闻、解读新闻,反映日常状态下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和所思所想、所难所惑。由此,“民生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并受到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白文斌 《记者摇篮》2004,(2):33-33,36
尽管人们对于如何定义“新闻”这一概念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先有事实发生, 后有新闻报道。“新闻的本质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 (陆定一语)。”虽说“新闻是事物发展最新状态的记录”,这个“最新状态”也仍然是发生过的事实的记录,它不可能“跑”到“新闻”报道之后。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连接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业有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出路。而以往以报道“冲突性”为主的新闻,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后真相”的程度。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以“积极性心理”为基点的新闻形式———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可能性,从党性原则、正面宣传、群众路线、新闻教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一新闻形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声屏世界》2008,(1):16-18
面对民生新闻发展之路隐忧重重的现状,作者王丹以2007年两会中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为由头。提出了民生新闻应当开辟民生新闻报道新视野的观点。该文在分析以往关于四大民生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民生新闻栏目既要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的“小民生”,更应关注百姓求医就业、受教育与老有所养的“大民生”,应做好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发布的各项政策的解读、宣传工作,以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品位。真正为百姓提供实用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线索来源极其重要。记要确保责任领域里的报道不缺位、不遗漏,又要挖掘独家、权威、有影响力的“重头报道”,这一切都须依托于新闻源的开拓。近几年,媒体竞相推出的“重金征集新闻线索”、“每周评选最佳新闻线索提供人”,都显示了开拓新闻源和发展“新闻线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者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文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