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室外有位小朋友正哭着,看他这么小的个,我想应该是小小班的。在他旁边,我班幼儿正若无其事地玩着,还有几位“调皮鬼”在奔跑中不时地碰撞着这位小朋友,没有人想去安慰他。我气极了,正想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又一想:“何不用我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于是我走过去和颜悦色地抱起哭着的小朋友问:“小弟弟别哭,告诉我你是哪个班的呀?我带你去你们班吧。”虽然我没有召集幼儿过来,但他们的注意力已经  相似文献   

2.
“在同一直线上两物体瞬间作用的过程”,物理学中列举了“1.子弹击穿木块”,“2.两球完全非弹性碰撞”,“3.两球不完全非弹性碰撞”,“4.两球弹性碰撞”及“5.一物块爆裂成两物块”等常见的5种情况.根据这5个物理过程特点的不同列出表1.  相似文献   

3.
俗语云: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小时候听父母说这两句话,并不知是何意。来到武汉上大学,我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结识了来自欧洲、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地的许多外国朋友。最初与这些异域朋友交往时,还真不太适应。当然语言是第一关.这点早有心理准备,“闯关”也并不难。而另一种“隔阂”——思想观念方面的文化差异则难以一时消除,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行举止的“碰撞”。  相似文献   

4.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以“对话哲学”为哲学基础的。马丁·布伯区分了探索实在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关系,人把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和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于国际闻人口流动的增加,拥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验的青少年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为了解决相异文化的摩擦与冲突,日本展开了“异文化间教育”的研究,对“异文化间教育”的定义、主题、内容和方法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碰撞”乃一物体与另一物体发生接触并迅速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现象.“思维碰撞”即可套用理解为: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交流之后产生一种新思维的过程.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其实,交换分享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碰撞”.本文就结合案例谈一下“思维碰撞”这种交流方式在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梯度” ,是指呈阶梯状、循序递进的发展趋势。梯度教育模式则是指高校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活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地明确各时期的工作重心 ,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以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学生在大学时代的普遍经历 ,高校教育应分“四阶段”(其时间段划分以学期为标准 )推行。一、适应教育阶段 (第 1学期 )1.应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化如果说中学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 ,学生在教与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学生意识中 ,学知识不是“我想学” ,而是“我不得不学” ,因为“我要考大学” …  相似文献   

8.
“碰撞”分“正碰”和“斜碰” ,“正碰”又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其中 :过程最长的是“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的过程比“弹性碰撞”短。“完全弹性碰撞”过程正好是“弹性碰撞”的一半。  相似文献   

9.
“师爱是一种等待!”这是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的留言。于教育而言,师爱是教育的语言,以爱育爱,以智启智;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对视、碰撞、交流、发展的过程。教育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亲身感悟和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0.
田养邑 《宁夏教育》2008,(11):74-74
记忆的尘封里,老师告诉我:“一棵树上不可能找到两片同样的树叶。”那时只记得老师讲得很深刻。如今我似乎更能准确地区分“相同”之中的“不同”或者是“不同”之中的“相同”,尽管它们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这种理性的认识还得从两张百元说起。  相似文献   

11.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这句话中有两个我,不同的两个我。“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马克思的这句话中有两个自己,也是两个我、两个不同的我。  相似文献   

12.
佘承智 《成才之路》2009,(25):I0001-I0001
“师爱是一种等待!”这是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的留言。于教育而言,师爱是教育的语言。以爱育爱,以智启智;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对视、碰撞、交流、发展的过程。教育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亲身感悟和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3.
呐言 《成才之路》2013,(34):I0001-I0001
最近听到一种对比,有关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受启发。 持第一种理念的人,时常会说这样的话:“孩子,你得听我的,我是为你好!…‘我是过来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我现在不提醒你,你将来会恨我。”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两个来自一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背后都凝聚着教师的创造和欢乐,它教我懂得:教育是充满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作为教师,只要时刻学会捕捉,善于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就能不断生成“我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5.
有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确实,相互探讨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相互听课、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构思、不同教法,在比较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采用“同课异构”可以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解。教育学面临一种新的发展路口。尽管目前“教育科学”的发展风头已盖过“教育学”,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走向终结?实际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表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日尔曼式的教育学”和“盎格鲁式的教育科学”,各自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传统的教育学不同,教育科学是试图要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和另一种解释。两大范式异同的比较,揭示不同国家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之争。  相似文献   

18.
教师工作了一天,有的说:“这些学生真难教.讲了一天课:我真累啊!”有的说:“这些学生真活泼可爱,讲了一天课,我的收获真大啊!”这是教师对教育有着不同理解而表现的两种不同心态。不可否认.教师工作是一种需要付出很大心智的劳动。实践证明,在这一劳动的过程中,是被动地实施教育,还是主动地实施教育,其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我们要改变那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成为师生不断探索新知、不断追求成功、不断感受欣喜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师首先应成为教育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学论坛》2004,(3):36-37
在关于“那一代”的讨论中,我发现“那一代”的支持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两种战术:打“时间差”,打“空间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友好邻邦,两国有着历史的渊源。中亚是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地,哈萨克斯坦的艺术包含了哈萨克艺术、俄罗斯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也包含了本土艺术,西方艺术和中国各民族艺术。这两种格局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具有两种不同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