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  相似文献   

2.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行业需要利用数字资源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资源配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国家基于丰富的数字化改革经验所构建的数字化教育平台,收录了大量的课件、视频、导学案、习题等优质资源,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要树立“大数据观”,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的数字资源,并在识字课、阅读课、写作课中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构建以生为本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3.
1“智慧型”教师的定义 “智慧型教师”是指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寻求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教育智慧,从而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效能的一类教师。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发生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教育实践紧密融合,它突破传统教育体系中优质资源供给量和流通的壁垒,借助数据化方式全面勾勒学生、教师、学校等各类教育对象特征,成为加速教育优质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治理的一个突破口。该文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对象,逐一分析教育数字化支撑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技术逻辑和未来可能的建设方向,探索智慧教育平台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三者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场特性,讨论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深化应用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的有力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体验是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核心,是教育现象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智慧的养成有赖于对生活体验的探寻。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师的教育智慧养成机制包含通过“悬置”的现象学态度和诗化的语言追忆、描述“此刻”的教育生活体验,通过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惊奇、教育现象学主题意义分析和洞见创造进行教育现象学“反思—还原”,教师智慧成长共同体等维度。基于教育现象学的教育智慧养成,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1,(7):80-80
杨启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心应该由“拔高”转向“兜底” 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造成了教育中的被优质群体和被薄弱群体,也诱导了学生褊狭越界发展和不搭界发展的误区。转向以“兜底”为重心,是指义务教育的发展优先考虑均衡,优先考虑一切学生.优先考虑被薄弱群体,优先考虑国民基础素质目标。 (《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冯建军: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必须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有助于反思教育实践及其理念.明了教育价值和方向,生成和创造教育智慧。教师学习教育哲学,一方面需要学习哲学理论,增强哲学素养。锤炼哲学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教育实践,体验教育生活,反思教育行为。(《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促使教学功能从.“知识”到“智慧”转化以及从“智慧”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丰富、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广博的知识是为其输送水和无机盐的根系,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支撑其巍峨身躯的枝干,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能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茂盛绿叶。  相似文献   

8.
《福建教育》2007,(6):63-63
本书是“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紧扣“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这一丛书定位,就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教师智慧的类型及其获得途径——展开。作者认为,“实践”有“操作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两种,教师实践应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的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实践中养成。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读教师的实践智慧一般而言,教育智慧可分为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教育理论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和感悟。教育理论智慧,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其主要是教师在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中获得的,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经由个人领悟上升为个人教育理念,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校本研究制度”的出现,是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造和创新,是对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内涵的重新定位,它为教师专业化、校长职业化以及打造学校优质教育文化品牌,提供了个性化本土化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让教师在研究中寻找教育智慧,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是其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不太长的办学历史中,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现学校一校三址,校园占地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拥有69个班,3000多名学生,170多名教职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省科技特色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基地”、“省信息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先进教师群体”、“省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南京市优秀科研基地”。回顾近几年的历程,我们深感走智慧教育之路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智慧选择。一、找寻“第二曲线”,打造智慧教育品牌在完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始积累”,跻身于南京市名校行列…  相似文献   

12.
哲学,“热爱智慧”;教育,在无穷无尽的“置问”、“批判”与“创新”的主张下,让孩子们去追逐智慧。这个共同的目标使哲学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国,哲学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深远而巨大。四大教育哲学理论流派在相互批判中并存,推进了美国教育的民主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
微论点     
《今日教育》2014,(7):6-6
李润洲智慧型教师的动态审视智慧型教育需要智慧型教师来实现,但智慧型教师是什么样的?从动态维度来看,智慧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教育学意向”,包括教师的言行指向学生的好、心中装着学生,教师对教育的“热爱、自信和整体理解”。第二,做到“问、思、行创新”,其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第三,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种教育主张是自己深信、坚守的个性化观点和看法;二是自己的教育主张耍体现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获得预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以市、县(区)、学校三级互联互通为基础,打造统一标准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数字化校园融合升级,强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创新,推动“三个课堂”“自适应”学习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健全优质资源体系,提升服务供给智能化水平,构建教育数据分析中心,协同完成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有效构建了南阳市智慧教育“云+端+资源”三位一体新型智慧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5.
丁岛 《中国德育》2010,(9):90-90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介绍“叙事研究”这一颇有人气的教育研究方法如何才能被一线教师从容拿来研究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智慧     
当前的教育需要呼唤理性的回归,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立场,构建有利于人的教育。“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喊了几十年,但真正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校和教师又有多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观念难于改变。说得近一点是沿袭了我们的老师所运用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现代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智慧、展示智慧,从而以智慧来启迪新智慧的生成。智慧型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智慧呢?  相似文献   

1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懂得学生的智慧。高尔基说得好:“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所以,当我们不断谈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时,一定不能忘记对于教师专业智慧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漠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育被人为的简单化了:我们用“敬业”替代“专业”,用“天然爱心”替代“专业智慧”,其结果是让教师所有的“爱心”被无智慧的劳动所冲散淹没。  相似文献   

18.
《福建教育》2007,(9):60-60
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楞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的最终成果。全书分“智慧型教师的概念解读”、“智慧型教师的历史寻踪”、“智慧型教师的现实素描”和“智慧型教师的动态生成”四篇,  相似文献   

19.
“5G+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新应用模式。通过相关政策文件与文献梳理,发现河南省城乡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阻碍城乡教师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5G+智慧教育”的理论内涵,结合城乡教师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理论资源构建、实践案例分析、交互功能构建、学习工具支持四个核心要素构建了“5G+智慧教育”城乡教师融合学习空间理论框架,并验证其有效性,为技术赋能城乡教师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5G+智慧教育”赋能河南省城乡教师融合发展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斯腾伯格以智慧平衡理论为指导,提出“为智慧而教”是美国教育的未来选择,它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为智慧而教”的原则、内容和程序,分析了智慧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点,讨论了学界对智慧教育的质疑以及斯腾伯格对此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