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9年10月16日,一个生命诞生在华夏大地上.100年之后,经过岁月的精雕细镂,这个生命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新闻符号、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生命的代名词,就叫做范长江. 提起范长江,我们就会联想到<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长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范长江新闻奖"等等许多闪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亮点,范长江同志用他的人生足迹和生命之笔将这些亮点绘制出的一幅意义深远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新闻观察·传媒透视"栏目(2008年6月上,第76页)发表了潍坊日报社毛洪波同志的一篇文章--<客观看待范长江的两个"第一">,内容涉及新闻史研究的热点--范长江先生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国内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范长江到达延安的1937年2月9日晚上,毛泽东会见了范长江。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县"五七干校"纵身投井,他61岁的瘦弱身躯轰然划破秋水长天,那惨烈的涟漪至今仍在历史的心头荡漾,范长江之死至今成迷。范长江在河南确山的最后时光地处河南省确山县城30公的瓦岗镇芦庄村,是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人口千人的小村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范长江因其对中国西北角的采访,获得了"范长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西北角进行考察的记者"和.范长江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个"第一"的称号.这两个"第一",虽然都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但是,加得好!加得切实!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新闻界巨子范长江诞辰一百周年.纵观范长江同志一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深入"二字是最好的诠释.他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行动践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践行了深入新闻源泉的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6.
位于四川内江的范长江纪念馆近日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长江纪念馆是在保持范长江故居原貌基础上翻新修建而成,共有10间展厅。展厅按照范长江的出生地到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等六大主题布展,共展出200多张历史照片、1800多册图书、30多件珍贵遗物。据介绍,该纪念馆自2009年对外开放以...  相似文献   

7.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8.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1):2-3
范长江纪念馆将升级为中国长江记者家园2012年12月24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范长江故居正式挂牌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是由中宣部命名的新闻界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著名报人范长江先生新闻报道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旅行通讯"(也称"旅游通讯").无论是因社会责任感所迫,或是为记者职业所趋,行走,无疑是范长江早年人生历程中最富特色的印记;而记录,则足见范长江对于九州方圆风云变幻的历史性描摹与真诚用心.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事业开拓者,新华社原副社长范长江诞辰100周年. 1946年11月,范长江到达延安,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协助社长廖承志领导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工作.根据工作分工,新华社军事报道这一工作就由范长江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从1935年5月到1938年10月,范长江在<大公报>社工作达3年之久,发表文章共150篇左右.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同志是人民日报社的老社长,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从1950年1月到1952年6月,范长江同志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短短两年多时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范长江同志率领报社全体同仁,兢兢业业,奋力开拓,这期间,<人民日报>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转变,在全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0-2011十年间是范长江研究高潮迭起,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阶段,"CNKI"则是其较为典型的研究截面。新世纪初,范长江研究在"史实记述"、"报道内容""、新闻思想""、历史评价"、"技巧与特色"和"争鸣"等方面有了诸多探索,尤其是争鸣的高涨有利于研究的推陈出新。但是,范长江作为一种跨越历史的新闻现象,其研究有流于固化的趋向。突破束缚,深入本质,当是范长江研究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胡政之在范长江临行前告诫他:"做记者须有才、学、识三长,而品格之修养,意志的锻炼,尤为重要.……如果不甘为不忠、不信、不义的新闻记者,便须努力于才能学识的修养."①从<中国的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才,学、识"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5.
尹韵公简介:1956年生于重庆,幼承家学,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硕士时,沿着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路线,重新采访,出版<西北采访万里行>,据此而成的<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等论文,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我的声明     
<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发表的黄春平同志的文章<历史需要宽容还是需要真实?--关于范长江"新说法"的思考>中,谈到了有关同志与尹韵公之间的3次争鸣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评价范长江的时候,既要顾及现在的价值体系,也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样,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应该把立足点放在他是如何由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记者.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结合范长江整个新闻作品,对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范长江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定位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范长江研究"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界一个活跃的领域。研究者见仁见智,尽管存在不同看法,总是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笔者以为,在这项研究中,其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正确地解读我的父亲范长江先生的新闻生涯,首先需要为各界读者提供符合历史真实面貌的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刚进城的人民日报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胜利喜悦中。今天重温当时报纸,仍被那种率真、热情洋溢的喜悦所感染。1950年1月至1952年6月,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上度过了他新闻生涯的最后两年。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初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是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新闻讲义.抗战胜利后不久,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工作者从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向苏北重镇淮阴进军.9月,淮阴解放后的第二天,范长江等人进入这座古城接收敌伪印刷厂,重建新华社华中分社,筹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出版和筹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专的筹划工作由谢冰岩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