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某出版社有人寄来一本关于"高效阅读"的书,书中还夹着一张短笺,内称"要像宣传<学习的革命>一样"宣传这本书.我不禁莞尔:口气不小,然而这可能吗?!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5月29日,由哈尔滨出版社和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联袂打造的关于"数字阅读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的直播节目,在书博会期间拉开序幕。本次直播节目邀请了当当网副总裁易文飞,《山鬼》一书的作者唐麒,渠道运营商及哈尔滨出版社代表共同讨论数字阅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3.
林笑意 《出版参考》2015,(11):11-13
出版社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台湾童书出版机构在台湾儿童阅读推广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童书出版与阅读生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台湾社会的阅读需求有了较大的提升,以童书出版机构为例,信谊基金会、民生报童书出版部、国语日报社童书出版部、九歌出版社、小牛顿杂志社、亲亲自然杂志社等少儿出版机构所出版的优质绘本、儿歌、儿童诗、童话、少年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成为承载优质儿童文化的载体.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催生出来读书会、故事妈妈、种子教师等不同形态的全民阅读形式.在此基础上,台湾地区政府及社会机构的推波助澜,令台湾社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4.
李冬 《出版广角》2013,(23):12-13
出版在出版集团中不再是主业,而是"主导"——多出好书,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作出贡献,始终是出版集团发展的核心。出版集团化、产业化后,除了做足主业,各地出版集团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将目光投向房地产、旅游、制药等行业。出版业内迸发出不同的声音,出版的经济功能到底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出版集团成立后,或是收拢原先由各出版社掌控的资金,或者通过股市募集资金,出版集团几乎一夜暴富。一个  相似文献   

5.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出书了,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有的说,出版社作为纯事业单位,我们过去搞过,那样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出版社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才  相似文献   

6.
出书思路出版社的战略抉择琚林勇出书思路是出版社根据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及本社的出书宗旨和出书方向,结合自身分工范围、经济状况和图书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选题目标。它决定了一个出版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是出版社编辑部门开展组稿活动的依据。出版社的领...  相似文献   

7.
书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推广平台,但却只被一大串的销售数字掩盖,虽然经济数据是最具体的成果,但书博会实质对于阅读活动未来的推展,更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试想,这一年一度的书博会,我们只能卖书吗?出版人可以做什么?所有参与阅读和出版的你我,还能在书博会中创造什么?  相似文献   

8.
来回几次我终于明白,书是可以这样出的:不用自己投稿到出版社,然后望穿秋水地等啊等,而是有人主动来约稿,人家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写好给钱。  相似文献   

9.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1月8日,方正阿帕比联手多普达公司、天津科技出版社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共同推出手机书业务,并为两本图书的三种形态:手机书、电子书、纸书同步上市发行做揭幕仪式。多普达公司产品经理黄海介绍,方正已与多普达手机进行合作,预装了方正阿帕比手机书客户端软件。目前通过预装在多普达手机中的方正阿帕比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就可以直接在方正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下载中心下载阿帕比手机书。方正阿帕比公司总经理助理赫思佳表示,未来会与更多的手机厂商合作联合推出手机电子书阅读服务。“与其他数字出版产品不同,手机书是传统出版社可接受的方案。过去,很多传统出版社都认为数字出版冲击了市场,破坏了传统出版产业链。然而手机书市场却能够给传统出版社带来新业务,当然受到欢迎。”现场的一位出版社编辑认为,手机书市场的广阔空间很可能让传统出版社焕发“第二春”。  相似文献   

11.
谈到阅读,个人强调阅读对自己的影响,老师或父母关心阅读对学生和孩子们的影响。但对于出版社而言,他们则关心社会的阅读风气是否旺盛,他们也更想知道哪些人最爱看书?是否也是最常买书的人?这些爱看书的族群又最喜欢阅读哪些书?如果有了这些答案,出版社似乎就可以针对这些族群的消费习性加以研究,如能做到投其所好,出版社所出版的书要成为畅销书的可能似乎也会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出版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等纷纷抢滩数字出版市场。对于传统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而言,从纸质教材出版发展到数字教育出版是必由之路。2011年11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发言,他认为,阅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出版价值主导的。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出版史,前60年是高兴的时代,出版人想出什么出什么,看重的是书的文化价值;此后20年是管理的时代,出版社对每本图书进行盈亏核算,以此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最近20年进入资本的时代,大型传媒集团兼并有价值的出版品牌,像经营娱乐业一样经营出版业。  相似文献   

14.
这次中国出版成就展,展出的几乎都是各地精品图书,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浏览这些图书,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出版社出书的定位问题。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出版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大多数省市只有一家综合性出版社,什么门类的书都出,书出来也不愁卖不出,出版社生计不成问题。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出版社,至90年代,全国已有出版社560多家。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做到出版社门类齐全,配置合理。然而,出版社配置合理,并不等于出书合理。多数出版社该出些什么书,心中无数,盲目跟市场跑,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港台小说热,一窝蜂出港台小说;“文革”热,文革书被暴炒;武侠热,纷纷追逐武侠小说;性知识走俏,性书大爆炸;挂历有利可图,挂历恶战;教辅读物有市场,教辅读物满天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得新闻出版署不得不出台一个又一个有关规定进行调控。这说明我国出版业走向市场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发言,他认为,阅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出版价值主导的。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出版史,前60年是高兴的时代,出版人想出什么出什么,看重的是书的文化价值;此后20年是管理的时代,出版社对每本图书进行盈亏核算,以此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最近20年进入资本的时代,大型传媒集团兼并有价值的出版品牌,像经营娱乐业一样经营出版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出版社将目光投向礼品书出版。高定价带来的高利润,极大地刺激了出版社的出版欲望,礼品书出版热已经成为当前出版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图书发行无热点、图书市场平抑的今天,就出版社而言,重视礼品书出版不失为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从人类社会的进步来看,从出版工作的历史使命来看,礼品书出版热,无疑是新时期出版领域的一种不正常现象。 一、礼品书出版热的原因及危害 礼品书出版热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产生的一种盲动,是出版大合唱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是在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种出版异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传统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但是整体上尚未找到成功的赢利模式,仍然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业界有人指出,这与我国出版社个体规模尚不足以支撑数字出版所需要的海量内容资源大有关系.这就无怪乎国内很多传统出版社尽管获得了数字出版权,但对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并不积极,甚至是小心翼翼、顾虑重重.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以及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传统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领域,数字阅读运营商也在探索发展新模式。但是纵观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许多网站虽然早已上线,但是其内容仍然囿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并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出版的全方位运营,数字出版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豆瓣阅读这一专注于数字阅读的互联网产品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做出分析,进而探讨其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推行文化走出去的理念,就目前情况看,童书的走出去是最为可行的。而对于我国童书出版自身来说,走出去也将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的契机。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出版社共有580多家,其中530家从事童书出版工作,占出版社总数的90%以上。2012年4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召开的"2012年度图书选题审读会"上,全国图书出版社共报送选题约221442个,较2011年的206726个上涨7.1%。其中,2012年全国少儿类图书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出版大提速已是有目共睹。从过去“一年出两书”到现在“一日出两书”,出版社的出版速度已加快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四十年前,从发排到印刷出版,一本书大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十年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已缩短至一两个月,甚至有的书从选题到出版仅仅只需要5天。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出版大提速是出版社盲目逐利引起的,并不符合出版的内在规律;也有人认为出版大提速是出版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适应,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出版大提速现象到底应如何看待?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在这样一种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