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常感谢河北电台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首先汇报一下2009年华语广播的三大转变;第二是探讨一下2010年华语台与河北台可以联合做哪些宣传;第三是谈谈这几年来我审《中国之窗》各省的稿子和国际台内部的稿子从外宣角度不应该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3.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喜欢新闻写作,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并投寄报刊,偶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稿子投寄出去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从事写作几年来,不知是何原因,至今笔者还从未收到过一封退稿信。听一些老通讯员讲,80年代通讯员经常能收到退稿信,有时一些报刊编辑还会就某篇立意取材好、写作技巧不当而未被刊发的稿子邀请通讯员到编辑部现场给予指导、修改,不仅增进了编读往来,而且还能使通讯员从中受益,提高采写水平和稿子质量。笔者以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还要靠那些…  相似文献   

4.
《河北广播》2007,(6):14
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河北的力度,今年10月份以来,河北电台新闻频道《走进河北》栏目组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龙头新闻节目《中国2007》加强节目合作,已为该节目供稿6篇,在国外听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鲜明的外宣特色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专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5.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6.
学名人投稿     
投稿时很有必要学一学名人。列宁于1922年应卡尔宾斯基的要求,给《贫农报》寄去一篇稿子,另附一短信,说明由于近来生病,“因此我不能为《贫农报》4周年写点什么适应的东西。寄上的一篇如果适合,即请刊登;如果不适合,请扔进纸篓,这样好些。”老舍在《我怎样投稿》一文中说:“在我投寄稿子的时候,我往往注上:‘如不适用,祈代扔掉!我不要求退稿’”。为什么呢?“为的是给编辑部减少一些麻烦。我知道编  相似文献   

7.
河北台从《中国之窗》开播到现在,与国际台特别是华语台的合作非常默契,每一次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谈改稿     
我这篇文章要谈的是,稿子写成后的修改及退稿以后的修改,重点谈一谈退稿后的修改。离休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于是又拾起了爱写点东西的癖好。当对从社会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事件有所感时,当读了报端或某材料上的某文章有所启发时,便爱将心中所想化为文字,写成短小的文章,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投给报刊。我写的每一篇稿子,一般都是“三榜定案”。当一篇稿子的初稿写成后,搁置一段时间,然后从立意、结构、文字等方面反复推敲,经过第一次加  相似文献   

9.
寄编者     
编辑同志: 您千方百计办了许多我们通讯员喜爱的栏目,因而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来《河南日报通讯》对我们的态度不象现在。那时,我给它去的信或稿如石沉大海。记得我写了篇《新闻要准确到一字不差》的稿件,发出半年之久,杳无音讯。后来转给《新闻战线》,不隔多时就登出了。去年,我给您寄的几篇稿子,你象老师教学生作文一样,反时给以退稿并指出不足之处,尽管你“相不中”,总算没有石沉大海。我要化惭愧为力量,尽力为咱们刊物作些工作:诚心把贵刊推荐给“爱好者”,改变爱而  相似文献   

10.
55301部队战士报道员张延旭一年前在搞对台通联时就与我相识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人和文章一样真纯、一样实在。在庞大的新闻报道队伍中,他能异军突起,成绩颇丰,关键还是靠稿件质量走活了文字“一盘棋”。纵览他4本厚厚的见报剪贴,留意他发稿存下的380余份底稿,无不在质量上求真、求实、求高。他采写的反映某部两任领导班子,不搞花架子、伏下身子办实事,共同创业的稿件:《新老班子共画一个圆》,就曾4易其稿,5易标题,这篇稿件发出3天后,《前卫报》便在一版显著位置加框突出刊用。前年12月份,他为采访某医院兵员管理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新”,这没有什么异议,而且许多人能做到。新闻要“深”,这也没有什么异议,但许多人却难以做到。很多新闻单位都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很勤奋,哪里有新闻就扑向哪里,一年下来写稿发稿上百篇,可年底评好稿时,却拿不出一条像样的稿子。而有的同志写稿不多,却写一篇成一篇,有如扔重磅炸弹似的,作品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道理明摆着:你的稿子浮光掠影,除了现象还是现象,干巴巴,如碗里的水,瞧一眼就见底了,没有波浪,没有深度,不值得琢磨。而人家的稿子,有事实,更有思想,读一遍觉新鲜,读两遍受启发,读三遍四遍…  相似文献   

12.
稿子不用,或一纸短笺,或一个退稿签,退掉即可,这有何难?还有什么“能力”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看来是个简单的技术性的小事,实际关系到一个编自身形象的大事。稿子决定用还是退,这是每个编辑首先遇到的问题。特别好的或特别次的稿子,几乎不要费多大劲就可以看出能用还是不能用,不能用的稿子当然就要退掉了。但有些稿子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好赖的。有  相似文献   

13.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外的中文报刊和出版社,在退稿时通常都比较客气。相比之下,外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稿子被退还之余,还不免被编辑“直言相告”,甚至是挖苦讽刺。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曾得到过这种待遇。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6.
我初写稿时,非常勤奋,一门心思扑在稿子上,一天一篇投稿试图用自己执着的诚心和坚韧的恒心来打动编辑。半年过去了,在期盼和等待中伴随我的却仍然只是失望。我想:是报社没人还是编辑有问题?于是,我慢慢对报社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正在我四处抱怨报社时却无意听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非常热爱新闻写作的战士,也和我一样,一天一篇稿子寄到报社去。但几个月下来,都只见退稿,未见上稿。时间长了,他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战士写的稿子,编辑压根就不看。于是他再寄稿子时留了一个心眼,把稿子的第一页跟第二页右下面用胶水粘了一个角。…  相似文献   

17.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18.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19.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20.
有位士兵战友,伴随来稿寄来一封信,说是自己无意之中写给这个栏目的一篇稿子见了报,于是一下子从战斗班排被借调到政治处机关,乐此不疲,一下子又寄来4篇稿子。我认真看了这4篇稿子。遗憾,没有一篇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