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新闻失实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会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甚至以讹传讹,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而且可能引发新闻官司,并可能承担败诉的后果。有资料表明,在近10年我国发生的近千起新闻官司中,因新闻事实失实引起的占80%,且大多数以新闻单位败诉告终,可见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陈慧萍 《新闻世界》2012,(7):252-253
近年来,舆论监督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且大多还以败诉告终。这其中,很多时候是由于媒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言语使用不当或文章失实造成的。本文就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为重点谈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3.
边长勇 《新闻传播》2004,(11):55-56
舆论监督易惹新闻官司。新闻官司让很多记者和新闻单位叫苦不迭,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取证。一旦发生官司,记者和新闻单位必须取证调查,但部分证据在事后就很难收集甚至是不可能再被收集,结果因此而败诉。那么,怎样应对新闻官司呢?笔者以为,在采访中记者树立证据提取意识是一个更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因报道内容失实导致新闻单位败诉的情况,引起了新闻单位和记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败诉的“新闻官司”占相当比例的是在报道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败诉的。有些人会提出疑问: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也会“侵权”?回答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侵犯公民、法人的隐私权,而这种侵权尚未引起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新闻失实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会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甚至  相似文献   

6.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新闻官司”以来,媒体和记者因为履行新闻监督职能而当被告的事屡见不鲜,败诉的也不任少数。 考察媒体和记者败诉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主要事实失实或某些用词不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常常因时过境迁取证难,以致证据不足而败诉。要积极防范和应对“新闻官司”,就需要在采编时依法做好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居高不下,且又败诉居多,新闻媒体或记动辄被告上法庭,不得不以被告身份被动地为自己辩护,譬如,自1985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逾千起,其中大多数新闻官司涉及最普遍的便是所谓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而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审理更侧重于对名誉权等人身权的保护,以至新闻媒体常常败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看待新闻的眼光也在变化,对新闻报道更加挑剔,特别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更是从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上来看待新闻作品。因而,近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新闻官司高达1230多件。从这些新闻官司的特点来看:标的大,规格高,来势猛,新闻媒体败诉多。新闻官司败诉的原因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的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 《新闻界》2004,(2):67-68
近年来,我国状告新闻媒体的官司急剧增多。以广州市为例.近5年来,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共计160件,受案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仅2002年就受理67件新闻侵权案件,被告新闻单位从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有。不仅如此.该市新闻单位败诉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000年媒体败诉5件.占29.4%;2001年媒体败诉14件.占34.1%;2002年媒体败诉24件,占35.8%。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增强有一定关系.但也反映出新闻单位在报道过程中的瑕疵是新闻侵权案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定法律的专家们可能知道打官司的滋味,因此规定了民事官司的审结期限。可是,我遭遇的这场官司却偏偏拖了近10年时间,使我成为中国新闻官司中任期最长的被告,当这么长时间的被告,那些想陷害我的人即使没有把我弄败诉,也达到了目的。自从当上被告后,我就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陷入内外交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上海“疯女案”之后,我国新闻官司呈迅猛上升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传媒业遭遇的新闻官司已经有几千起,其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这中间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因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名誉侵权又占了绝大多数。此外  相似文献   

12.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竞吃上了新闻官司,甚至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不断,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作为被告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也有少数是作家,业余作者)屡屡败诉,这一严峻的现实,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推向了十分尴尬,被动而又无奈的境地,鉴于此,先是徐寿松先生提出了建立新闻仲裁制度的构想(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继而是曹瑞林先生提出了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建议(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这些建设性的意见,表明了他们对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的密切关注,将调解民事和产事急端的仲裁制度引入新闻纠纷领域,能否遏止住新闻官司的不断增加,尚难预料,也不属于笔者此文探讨的范围,笔者认为,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向是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厚望,也是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和最高追求。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了,新闻失实的数量也便相应增多。因为新闻不可能杜绝失实,批评报道的次数越多,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多,新闻官司可能就越多。这是辩证法,不可否认的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舆论监督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法宝.  相似文献   

16.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霍速 《新闻传播》2006,(6):40-40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规避让人头痛的新闻官司,记者在面对一些危害公共利益的新闻事件时,往往难以进行及时、准确地追踪报道,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公共舆论的弱化和公众利益的损失。因此,新闻源失实与记者采访法律责任的认定,是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餐时频频惹上官司,有的还连遭败北,让人感到烦恼不已,这无疑给正常的批语报道工作罩上一层阴影,背下里,人有免不了会嘀咕:这样下去,谁还敢搞批评报道,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新闻官司,有的确实在客观上出现了侵权问题,而有的却未必,但最后在结案时,有些新闻单位也仍然以败诉而告终,为什么呢其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拿不出证据证明没有侵权这个关节点上,因此,新闻从业研究证据,强化证据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般注意到新闻失实会引起纠纷,但是某些已经发生的事实,由于多种因素不宜公开报道,或是不宜作出详尽报道,一旦处理失当,也会产生消极后果,严重的可导致新闻纠纷以至“新闻官司”。此类失当报道大体有以下八种情况: 一是涉及司法案件的发生、破案、拘捕、审理、判刑等报道需极其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