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亨利·吉鲁作为美国批判教育学家的杰出代表,其批判教育学在国际教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吉鲁的课程理论作为其批判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许多洞见。吉鲁的课程理论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关怀,这植根于吉鲁来自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份、成长经历,以及后来作为被边缘化的激进左派的切身体验。他的课程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批判课程理论和后期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吉鲁课程研究是沿着课程是什么到如何实施课程方案的逻辑演进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6,(5):5-13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代表作《激进建构主义》阐述了他逐步走向建构主义的人生经历;阐明了激进建构主义思想赖以为基础的基本理念;解释了建构主义思想在探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一些关键问题。在他看来,知识根本不反映世界,而更多地包括行动模式、概念和思想。基于知识是人自己建构的经验实在,他进而否定了语言来传递认识的观点。他同时也反对检验知识看其同实在的一致性标准,认为检验知识的质量或价值的标准应当是"生存力"。基于以上认识,他提出了激进的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他对于教育的激进理解很可能影响学校教育,导致对教师传授知识方面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方面的忽视。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问题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与手段的教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它们分别从机制论、功能论和本体论上为教育学问题教学提供了借鉴。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技能是在教育学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学问题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改进;从哲学上看,教育学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由此建立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他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无疑,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继承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中的民主理念首先源自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其次则是来自美国20世纪关于教育民主的理论、信仰、原则和实践等领域.这些激进的理念与教育流行观点相悖,并明确地指向了对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影响的批判.教育民主的理念试图把现代主义的解放观念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教育民主理想就是这些激进的教育学家们的理论实践和梦想.所谓批判教育学的文本理论、教学或学习理论等则具体阐释了这种教育民主理想的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之维.在对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内涵进行简要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种研究视角:其一,分析和理解哲学原则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二,比较教育学科内外研究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其三,从方法论上对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从哲学视角出发,康德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教育学"这门学科赢得了三尺讲坛。高瞻哲学俯瞰教育,康德不仅仅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也成了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扎根教育面朝哲学,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也成为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文章试图从教育视角、教育理想、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阶段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来解读康德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入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从哲学到教育、从教育到哲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康德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透过种种现象看清教育前进的方向,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相似文献   

8.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新教育理论中有些整体思想越来越哲学化,而且颇有返朴归真的辩证思想,但是纵观今天的教育学理论却存在异化现象,泛哲学化倾向在教育学理论中不容忽视,文章从教育学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教育学理论泛哲学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范寿康先生《教育哲学大纲》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部教育哲学著作。范先生借鉴了德国那托尔普的教育哲学思想。他认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学中的假定的哲学,并提出教育哲学的两种研究方式,一是将教育学的根本观念或根本原则做哲学的研究,一是将哲学的规范应用于教育学上。他强调教育者应学习逻辑学,使自己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并成为一个善良的教育者。范先生明确提出以人生观作为教育理想的依据,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性质的视角来看,教育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人的研究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用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课程理论体系。由此,教育学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价值取向应该坚持本土化教育理念,建构中国化的教育理论,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依据人的特性实施教育,还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丰富和提升教育学科知识,从而进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以其专有的方式把握教育问题。哲学把握教育问题的方式从理性逻辑到复杂性思维,产生了思辨演绎的传统教育学、经验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现象学教育学、解释学教育学、分析教育哲学、批判教育学以及复杂性教育学等八种方式。哲学对教育问题的把握方式直接影响着我国教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教学哲学,对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策略、思路和方法。哲学认识方式走向多重范式的融合互补,迎合了新时代"五育"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教育研究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3.
深化教育学理论有待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对这对关系的探讨,涉及到对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反思。哲学教科书的思维直接影响了教育学的思维。对应用说与无人的教育学和抬高认识论与教育学缺少本体论基础两种状态的探讨,涉及到关于传统哲学教科书对教育学影响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理解教育的生活世界——为教育学奠定生存论的本体论基础,是今天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德海对于教育学原理诸多问题孜孜不倦的探讨和求索,体大思周,逐本溯源,显现出"教育哲学"的性格。他从教育学的最宏观问题如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等入手,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大厦。他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教育存在形态,以及教育学的性质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体现出宏观视阈下的理性思考。并且对教育学体系内的具体分支学科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胡德海先生创建的教育学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理论研究方面极有影响.从胡德海代表作《教育学原理》入手,注重文本,参照口述,可以把握其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教育学和什么是教育,其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理研究的共同体当中,不乏少数学问气质和智识追求方面的卓越者,我们愿将他们的学术工作归入哲学式教育学研究的范畴。此类研究不仅面向学科概念与理论的既往成就,更指向教育思想世界的自由探索。所谓哲学式的教育学研究,自然是与非哲学式的研究相对,是对教育生活中连带的人类智慧的求索,而非仅仅满足于实证性教育知识的确证。既然称之为求索,虽然脱不开先哲们的思想启示,却也不能完全依赖已有的思想成果。思想世界的自由探索意味着思想者对古今人类生活中的教育经验、道德困境、伦理挣扎作细微体察,继之以或显白或隐微的书写,从而形成与历史相连的当代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狄尔泰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及芝加哥学派生命历程理论作教育学思想的挖掘。从教育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儿童教育和成长状况对教育的任务进行反思,指出教育应帮助创造有益于发见生命意义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胡德海先生一生以教师为职业,以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主要的学术事业。他的教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他的研究成就涉猎了教育学体系的构建、哲学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等领域,其中渗透的学术品格和人格精神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师生关系及其建构研究,其视角逐步跨越了单一的教育学领域,逐步从哲学解释学、现象学、交往学、美学等视角考察师生关系的建构。国内研究者借鉴西方哲学理论尤其是哲学解释学,以理解与对话的视角来重构当前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哲学解释学的理论阐释,解读师生关系的重建理论依据,探微师生关系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建构空间,从理解型师生关系的角度来探究其重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就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是连接哲学与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的科学通道。教育哲学可以使我们站在哲学和教育学的高度来思考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行为和教育改革的盲动,其对教育者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