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现代心理学指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教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堂"。一、创设情境引导主动"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使  相似文献   

3.
<正>"先学后教"就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先学后教课堂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现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一、创设情境,备好起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点燃渴望知识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赵岷 《陕西教育》2007,(4):52-53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名荷兰学者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和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 ,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 ,理解数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这样做 ,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把思维的对象具体化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比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开始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动…  相似文献   

7.
很好地落实或体现新的学习理论或观念,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教师在工作中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学习情境的设计,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活动与内化,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及对传统教学的再认识。而这其中,以情境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控制尤为关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本文将从技术的加入以及新的学习理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因此,只有创设生动、活泼、个性而有效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李晶 《辽宁教育》2009,(9):46-4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营造一种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受语文知识的氛围。在实际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实践中证明,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一、情境创设的意义(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情境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心,让学生在求知欲的推动下主动学习,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过程。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通过对教材知识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相关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把创新教育的基本要义诸如价值取向、条件创设、发展主线、激励杠杆等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充分发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最好办法。课堂教学情境中可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里的情…  相似文献   

13.
<正>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这也是十分必要、不可忽视的。通过创设出科学、合理、有效、充满乐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完成整个生物学知识的体系的学习。学以致用,教以树人,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内涵正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的前提便是兴趣,兴趣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具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教育的阵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置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快速完成知识的认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个性。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便是创设问题情境。一堂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也是优点)之一就是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常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被认为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将文本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肖秀川 《考试周刊》2013,(31):58-58
<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是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自行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对数学知识再创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以  相似文献   

19.
<正>一、设问教学情境,猎取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引导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也指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学习信息。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以创设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努力创设情境活跃自然课堂教学山西省平定县实验小学田瑞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