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冯青龙 《新闻界》2001,(2):46-46
阿坝州是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地域特色浓郁,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发落后于其他地区,人们化消费水平偏低,如何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副刊事业,走向市场,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澡报副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沈峰 《青年记者》2005,(12):71-7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喜欢看报的读发现,今天的报纸越来越没了学的品格。读有一种报纸副刊正在消亡的感慨。纵观国内报纸的化副刊,能连续不断发表优秀小说作品的有几家?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校报副刊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禤展图 《传媒》2001,(6):52-53
高校校报(下称校报)副刊是校报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艺术享受、活跃化生活和培养学新人的任务,它以个性鲜明的副刊化吸引着广大师生,在高校校园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艺术鉴赏力普遍提高,这既为我们办好军队报纸文学副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在军营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办好军队报纸副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素春 《青年记者》2007,2(12):29-30
纵观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史,“五四”时期以四大副刊为代表的综合副刊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副刊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光荣传统,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它都是我国副刊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而四大副刊之一的《京报副刊》作为综合性的文艺副刊,在当时大大地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力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精神寻根与地域性文化副刊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湘鸿 《新闻界》2008,(2):67-68
本文简要论述了副刊的发展变化,以及地域性文化副刊兴起的条件和副刊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指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和传统。文化副刊作为报纸、杂志等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文化信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渠道。为了优化地域文化副刊的效果,需要探究一系列措施。本文结合相关经验,通过分析地域文化副刊的研究现状、问题因素,提出了针对优化地域文化副刊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张报纸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最关注的当然是新闻。但若静下心来看,值得耐心去品味的且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无疑还是副刊。  相似文献   

11.
12.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报的副刊该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受众,使我们的副刊走出传统文学副刊的怪圈,面向大众,引导大众,服务大众,愉悦大众,从而使党报副刊成为党报这个整体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有吸引读者魅力的独特的园地?这是摆在每个党报副刊编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洪贤 《新闻界》2007,(4):175-175,174
本文针对副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并就副刊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质量和品位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肖正 《记者摇篮》2004,(2):26-27
在报刊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今,围绕如何办好副刊。有两种声音此起彼伏:副刊越来越难办,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副刊比以往有越来越宽阔的领域和前景。对副刊持消极观点的,干脆将没有即得利益的文艺综合性副刊一刀砍掉。有的尽量缩小其版面和分量。随便安插一些跑不了新闻、顶不起正刊版面的人员,窝在后面推着干这份被冷落的副  相似文献   

15.
那强 《记者摇篮》2005,(2):40-40
在叠摞繁杂的报纸中,副刊,犹如冰山一角、丛林一幽、庭院一隅。不喧嚣、不抢眼、不争锋。然而,向众多读者送达文化趣味的使命,已由它悄悄地担起。  相似文献   

16.
王炜 《今传媒》2016,(10):68-69
文学副刊作为副刊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但是从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读者群体的变化,副刊的影响力日益衰微,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面临巨大的变化,副刊应该积极应对,应拥抱网络时代,拓展全新空间,立足本地文化,同时承担副刊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副刊重新赢得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冯桢 《新闻采编》2004,(4):30-31
报纸在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越来越成为“新闻纸”,使某些报纸的副刊因被排挤而处于边缘化的“失语”状态。副刊的文化价值日益衰微,副刊的人文关怀功能被报纸的“功利性”无情取代,带不来经济效益的副刊似乎成了报纸不能承受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8.
在各行各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一些地方党报副刊也不幸滑入利益的深潭,于是“休闲”掩护下的文化轻浮、“大众”口号下的文化轻薄、“娱乐”旗帜下的文化轻佻纷至沓来,向以权威性著称的地方党报副刊正面临着虚幻的繁荣。笔者以为,重视党报副刊不能承受之轻这一严峻问题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3,(12):40-40
一张报纸,真正的文化精神所在,恐怕还在于“副刊”。惜乎如今人们不见及此,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改弦易辙,撤去或压缩副刊,去搞“实用”主义的专刊之类。而所剩的一些所谓的“副刊”,实际也已貌存而神失,版面上多是无关宏旨的琐屑文字,或调侃风月,大谈都市白领的情感话题;或卖弄才智,罗嗦自以为有趣的身边陈年烂谷子。油滑肉麻有之,而含蓄有味者殊少。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报纸副刊曾有一种说法:副刊不副。副刊由于其独具的内容特色,文图并茂,很为各阶层的读者喜爱,就受众而言,副刊的确“不副”。但长期以来,副刊的“不副”并没有在内容上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传播上也没有发生量的延伸,也就是说,副刊的文化的新闻比重太轻,它一直生存在自己的“怪圈”里,因而显得那么纤弱,那么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