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汉末至于盛唐,写月诗逐渐在字句,技法、声律等方面不断规范,走向了近体(当然不排除古体的存在),其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历代踵事增华,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文化积淀,写月诗逐渐走向成熟,月亮意象也随之确立了其基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学中,月亮意象最早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文本中。鲁迅继承并发展了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将其和西方文化对月亮的象征意义结合,从基调的凸现与角色的参与、形象的衬托与背景的展示、叙述的悲凉与表达的冷峻、无意的描绘与有意的刻画等方面赋予月亮意象更为深广的内容。同时,鲁迅笔下的月亮意象也给后来的作家们以启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蕴涵着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朦胧幻象。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将月亮意象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的笔法,对古典月亮意象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性异化的绝妙缩影。张爱玲在其基础之上,又生发出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多重释义,成就了月亮流动变幻的意象内涵,完成了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月亮作为文学形象,最初来自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它代表神秘的天神世界,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崇敬的图腾,月亮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喜爱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照在善于营造意象的中国传统文人身上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蕴,随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同时,随着远古以来先民对月亮文化的解读,不断赋予月亮以情感积淀和哲学内涵,对其认识也日渐丰富深刻。此外,月的身影广泛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带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学样式,意象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常常投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价值取向,本文试从家国胸怀,乡愁离绪,爱意恋情,人格精神四种意蕴形式出发,对古典诗词中的鸟意象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7.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9.
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才会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鲁迅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成为阴森恐怖、欢愉美好、无聊无奈、绝望麻木、虚伪自私的各色世界的象征。走进鲁迅作品中的月亮世界,理解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对解读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咏叹最多的自然景物之一,月亮意象在古代文人和鲁迅的作品中存在着诸多不同。鲁迅既继承了古典月亮意象的抒情写意,又于月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更渗透着鲁迅透过月亮意象对社会、民族的忧愤与探求。  相似文献   

11.
统计意象的组合,较之统计单个意象更有利于揭示诗歌艺术的内在机制.通过统计考察齐梁诗歌中“风”、“月”意象前后的组合以及“风”、“月”二字参与构成的复合意象,我们发现了齐梁诗歌中的“风”、“月”多用于悲伤情境等线索.意象统计做得越多,它能发挥的功用就越大.利用精加工语料库统计意象,有范围大、精准便捷、功能多样等优点,我们认为这种技术手段能够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月亮原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涉月诗词甚多,并形成一个关于月亮的意象群,而这些意象大都或多或少的濡染着几许孤寂和哀愁.本文将借助神话资料,通过对月亮原型的考察,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由月可联想到人的美貌,在月中可寄托人们的相思离别之情,望月可生发生命短暂、人生有限之叹,月还可以象征人的某种情感.  相似文献   

14.
月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常用意象。人们对“月”意象的研究角度各有千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宋词“月”意象研究成果斐然,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时空合一思维的角度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月亮意象又是永恒的时空意象,常用来抒发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作为一个典型物象与人生世事紧密结合,其精神核心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月亮意象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学的精神,充分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蕴,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月意象的女性象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文人正是将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及其曲折细腻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入到月意象之中,由此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民族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的诗歌传奇。  相似文献   

19.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论文从思妇诗的缘起及其诗中有关月亮的情境融合,来论述月亮成为思妇诗中一个重要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