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易》卦、爻辞产生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在殷末周初。《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周易》的卦、爻辞当著作于西周初期,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说明《周易》的出现,并非周厉王末期一时之作。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3.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它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记载有六十四个卦名、卦辞,象征不同的事物和事理;卦由六根代表阴阳的爻组成,每爻有爻题、爻辞,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传”包括《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种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据学者考证,《经》《传》不是同时形成的,《经》更古老些,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上已有用数字表现出的卦形,经过许多智者的劳动,不断丰富发展,才形成了《周易》,传说中的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都可能有过贡献。《周易》是我国古代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约成书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间. 时至近代,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对《周易》倍感兴趣。数学家发现《易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理论,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就是从中国的八卦受到启发的.他曾把“易图”说成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的纪念物”。天文、地质、医学、物理学界、国际国内都有虔诚的《周易》信奉者和研究者。六十年代起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其思维方式与《周易》的哲学内涵十分接近,因而《周易》又成为管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孚》卦卦辞“豚鱼吉”之“豚鱼”应指一种鱼,如“河豚”、“江豚”,而不应分解为“小猪”和“鱼”。卦辞“豚鱼吉”与爻辞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而并非“鲜有牵连”。豚鱼的回游、鹤的迁徒、月相的周期变化、公鸡的报晓,其季节或时间都是十分准确的,具有“守信”的特征。《周易《以豚鱼、鹤、月、公鸡作为“诚信”的象征。在《周易》中,“猪”意象被作为“好色”、“淫欲”的象征物,而不作为“诚信”的象征。《中孚》卦是讲“诚信”之道的卦。初九爻辞“虞吉”之“虞”应释为“虞人”。《中孚》卦通过天道(月)、人道(虞人)以及地道(豚鱼、鹤、翰音)等来阐释“诚实、守信”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周易》,也叫《易》.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其中的卦爻辞,也叫系辞。它是用蓍草来占算的,叫做占筮,也叫占卦。清人王船山说:“占易、学易,圣人之用易,二道并行,不可偏废也。”(《周易内经》)说明了只有既懂得讲解系辞辞义,又懂得占策之法,才算是对《周易》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卦,是由交组成的。春秋时孔丘说:“交者,言乎变者也。”(《易·系辞上》)其基本符号有两个:一是:“_”叫旧爻,表示奇数;一是“—-”,叫阴交,表示偶数。每个单卦由三根支组成,可组成八个卦形:(乾)、(坤)、(兑)、(巽…  相似文献   

7.
《周易·损》卦卦辞"曷之用"言限其用度,"曷"通"遏","之"犹"其"。《否》《泰》两卦初爻爻辞"拔茅茹以其汇",意即拔茅而食以凝聚人心,"茹"训"食","汇"训"聚"。《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意谓往则蹇难,来心(从阳之志)坚决,"硕"通"石",喻其坚。《鼎》卦九三爻辞"鼎耳革"言鼎新之时却务革故,"耳"通"而"。《既济》六二爻辞"妇丧其茀",谓妇人失去了保护,"茀",喻护卫。《否》卦象辞"俭德辟难"言敛抑仕进之心以避祸难,"德"训"登"。  相似文献   

8.
“易与天地准”,是《周易·系辞上》中的一句话.准,是相符、相合.孔疏以“准拟”释之.全句的意思是说《易》的思想同天地运行的法则是一致的,即《易》体现了宇宙规律,是一种宇宙哲学.这句话,从战国以来,一直被学者们作为研究易学的总纲,被引入迷宫,上了大当.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钥匙,打开这座神秘的殿堂.《周易》是由卦(六十四卦)、经(卦辞和爻辞)、传(又称《十翼》,或曰《易大传》)三部分组成.历来的研究者都把三部分看成统一的整体.其实,从三部分的区别中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每一个卦都是一个矛盾体,内、外卦的组合就是按对立统一的原则构建的。每一个卦又都俨然是一个整体,各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静止、毫不相干的;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内、外卦的矛盾冲突、统一和转化的辩证法取向与性质。因《周易》方法论是机械循环论,其朴素辨证法消失于循环论中,然而,它仍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诗经》研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经学研究的延续。研究的内容有: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诗经学基本问题和语言训诂研究、诗经学史、《诗经》注释和作品分析;本文也简介了香港的诗经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符合《周易》的原义,在用二进制数表示《周易》八卦图时,应该以三爻卦的最上一爻作为个位数,而对六十四卦图中的六爻卦则应该用八进制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诗经?国风》中各种“衣裳”的描写,来分析其背后不同的人物形象,且简单的阐释这种用“衣裳”来代指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轶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45-49,62
《诗经》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根据《诗经》战争诗的抒情内容及其表现风貌上的不同特征,本文将《诗经》战争诗分为四个类型:缅怀、赞诵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武功的“颂歌型”战争诗;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中的情感体验的“军歌型”战争诗: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相似文献   

15.
《诗经》具备一种较强烈的抒情精神,并因而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风格。它以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核心,涵蕴并表现出以形象表达情感的民族审美材征。《诗经》的主体抒情风格主要表现为率真与婉曲、谐趣与严正、刚与柔等诸种美学范式。其抒情手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它固有的抒情境界的缤纷繁富之美。  相似文献   

16.
<诗经·豳风·七月>首章中包含着一个周代春耕祈年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举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举足下田",而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行为;"田峻至喜"也并非田官高兴或享用酒饭,而是田祖的神尸来享受祭品.  相似文献   

17.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能过对"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是我国择吉民俗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对湖北、甘肃两地出土的秦筒《日书》的研究,可见战国时期择吉民俗已较为流行,择吉理论已较为完备,择吉流派已出现。战国时期的择吉民俗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后世择吉民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战国时期流行的择吉民俗也体现了我国择吉民俗功利性和亦俗亦术的主要特征以及以敬天顺时为宗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经两次编定而成的。第一次是在周室东迁后不久 ,将“周颂”与“雅”诗编定成集。第二次是在春秋中叶将所收集到的“风”诗与“鲁颂”、“商颂”补编进去。《诗经》功能的进展 ,依次表现为抒发周人初得天下的喜悦与安定及其对“天命”易改的惶惧心理 ;建造意识形态 ;调节社会矛盾 ;为说理论证提供思想资料 ;为诸侯交往提供语言工具。孔子挖掘出了合于“诗”的本质特征的审美功能 ,以“诗”为教 ,以教为政。这样 ,《诗经》就从西周时依附于礼乐而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转变为政教经典 ,为汉儒将《诗经》推向“圣经”地位备足了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在王莽秉政及统治时期。出现了急剧的恶化。新莽在发兵微讨匈奴知单于的同时,施以分匈奴为十五单于的政策。这段史实很重要,但史籍中记载约略。幸赖新近面世的《额济纳汉简》,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信息。对该段史事的探讨颇有裨益。简文:分封“单于者十四人”,重现了分封史事的工作细节;简文:分封单于“在致卢儿候山”,则首次透露了事态发展曾进入到匈奴驻地以内;而“皆背叛”的简文。再一次印证了王莽实施微讨匈奴知单于方略,是彻底失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