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运用中,存在着把“词类活用”概念外延扩大的问题,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把“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表达得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类活用”说是汉语词类划分中“以义分类”和“以位归类”双轨制的产物。在汉语语法尚未脱尽印欧语法羁绊的今天,“词类活用”说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既避免了语法理论上的“词无定类”的错误,又增强了现行语法系统解说汉语历史语言现象的能力。但它毕竟是套用印欧语法的结果,不尽符合汉语语言实际。该文尝试提出依据纯粹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尔后靠定位分析确定词品,最终取消“词类活用”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作了阐述,重点是评论《文言语法例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文章认为《例释》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又认真的辩正,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何确定词类活用“临时性”的方法及其标准。《例释》对词类活用问题的认识,能启发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文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地活用为另一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义特征与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临时”、“偶然”这两个词至关重要,它集中概括了词类  相似文献   

5.
(一) 词类活用是汉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在古汉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明确地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研究的专门术语,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陈承泽写于一九二二年的《国文法草创》。该书把词类活用分为本用的活用和非本用的活用两大类。本用的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列举了兼类词、词类活用的常用种类,并通过对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比较分析来阐明兼类词属于词的跨类,词类活用不属于词的跨类这一观点,同时还指出了几种词类现象也不属于词的跨类。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监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广为流行,这种组合不属于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而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即为转品。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理论。文章对这一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应多方位考察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名词活用”则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活用”是指某类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基本智能以外的智能,懂得词类活用将在文言阅读及训练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将“名词活用”的特点分类陈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特性。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可以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音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也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一个语法现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的许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使句子翻译难于做到“信”“达”“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比较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帮助理解文言的特殊语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目前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词类活用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古汉语中的活用是语法方面的问题。而现代汉语中的“活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对词类活用问题的发展趋势作了以下判定:一、由语法作用逐渐演变为语用作用;二、数量渐渐减少;三、活用的词类类别逐渐增多;四、使用的语体由广到狭。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果把它仅看作语法形式的单纯“活用”是不够的、不妥的。它是与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血肉相连的。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者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①,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下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风:吹拂·滋润。  相似文献   

20.
近年学界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争议颇大。历代学者对这一语法现象时有论述,明确了术语,认识到是一个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所涉类型中名词作状语和动词作状语是古汉语名词、动词的特殊语法作用.使动、意动是动宾特殊意义关系,均不属词类活用;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可从语法音变、使用频率、词义派生显示区别.由此对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