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庸小说艺术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通过人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使一向被称作“市井学”的武侠小说,登堂入室,融入学主流,金庸的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化品位,使历史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真正具有了学意义的品位和规格,故被人称为之“武林宗”。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庸武侠小说部部精品,在整个华人圈中颇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从两个方面对金庸武侠小说文本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第一,从金庸小说的文学阅读情况来看,其阅读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层次各种各样,就是版本的改动也会引起众多读者的不同反应;第二,从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上看,现在学术界已经承认"金学"的存在,并且向着深远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佛教思想对于文学的影响由来已久。武侠文学在小说史上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流派,其中又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显著代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讨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相关佛教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10.
金庸借鉴而又改造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他不仅降低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中的地位而且赋予仇恨的产生以更复杂的原因,强化了复仇的悲剧意味,从而批评和否定了传统的复仇观念。金庸将现代理念融入武侠小说,极大地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联动的文化研究理论解释金庸武侠小说的创意经营,它是在适应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经受不同地域读者的政治文化诉求基础上,以经济经营武侠小说,以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在成功的文化经营中最广泛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文化创意经营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金庸新武侠小说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正邪之辨、快意恩仇的模式,以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全新的历史意识和宏阔的视野以及新颖的情节结构傲然独立。新武侠小说具有现代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实现了武侠小说最大限度的雅俗共赏,引领香港的武侠小说谱写出现代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的金庸和古龙都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注,但金庸侧重于人的社会性存在,将人的理智感,道德感视为人性的基础,体现了对集团(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古龙则偏重于人的生物性存在,重视个体特征及个性生命的欢悦,侧重于描写人类的欲望,本能。这种不同是由作家对西方文化借鉴程度的差异,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取向以及作家个性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另外,金庸的文本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侠客的悲剧意识,显示出侠客心路历程的姜怆与无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强调“整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在介绍英译武侠小说《雪山飞狐》这一特定的文学体裁时,译者主要诉诸于异化策略,以突出武侠小说的异质特征。在展现金庸的说故事才能时,译者主要采取归化策略,以突出原文的故事性。《雪山飞狐》的英译本满足了翻译纲要的要求,赋予了不了解武侠小说的西方读者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并从中获得乐趣,而武侠小说能否成功地进入西方市场还有待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  相似文献   

16.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家中,朱贞木是一位重要作家,但多年来由于其小说散佚难觅,生平资料发掘甚少,对手他的研究一直滞后于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等与他同时代的武侠作家。朱贞木是具有探索精神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尚未大成的武侠小说家。从还珠楼主到金庸,从民国旧武侠到港台新武侠,朱贞木是一位关键人物,其小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20世纪武侠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