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贾文凤 《青年记者》2007,(11):44-45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爱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而现在娱乐新闻的受众本位,更多的是因为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取悦受众,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王小丫结婚”、  相似文献   

2.
名传播学施拉姆曾指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在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饭菜,至于受众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这里所反映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折射出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和参与,受众本位意识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的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多数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南 《新闻爱好者》2012,(10):75-76
由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引入,业界的新闻理念从"传者本位"逐步转变为"受众本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介的逐渐融合,受众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同时融合新闻生产模式初具形式。面对这一变化,新闻写作要树立融合的理念,并不断创新写作艺术观照受众的心理需求,同时新闻写作更要正确地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新闻媒介日益回归“新闻本位”,重视受众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受众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市场化”的渗透、加入WTO导致的中国与“全球化”关系的深化,使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多样。在这一背景下,考察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状况,分析中国传媒运作的利弊得失,就具有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被统称为受众,正是由于受众的信息需求才催生了新闻传播媒介的问世。陈崇山研究员最近推出的新著《受众本位论》,提出了"受众本位论"这一新概念。书中对受众本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其相对应的媒介本位的种种表现做了详尽的分析,凝  相似文献   

7.
贾文凤 《青年记者》2007,(11):44-45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而现在娱乐新闻的受众本位,更多的是因为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取悦受众,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王小丫结婚"、"窦唯烧车"、"王菲产子"等等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很雷同:"受众爱看啊,受众喜欢什么我们制造什么,受众本位啊",而娱乐记者对被采访者时常用的一句话便是"我们是代表受众向你提出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 《新闻世界》2011,(6):133-134
民生新闻及公共新闻,因其"受众本位"核心,一直深受公众认可,而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延展,受众媒介素养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入手,解析新闻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韩萍  李响 《军事记者》2009,(2):25-26
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受众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接受者,也是新闻信息最终的归宿和消费者。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体的不断出现,在受众信息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之时,军事新闻必然面临着怎样才能满足和适应受众心理需求的问题。受众接收媒介信息的心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受众的心理给予关注和研究,既是应对媒介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蒋蕴 《新闻与写作》2001,(11):16-17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逐渐消 除电信、计算机与媒体之间的 差别,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 继而从传统媒体手中接过全 球媒体产业权杖的“后大众媒 体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信息传 播技术的革命,新闻事业发展 的趋势之一,便是由媒介本位 向受众本位的回归。 ●后媒体时代的新闻受众,人人 都拥有“独家新闻”,这是一 种在数字化定制经济下,充分 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最大改变是在消费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的地位。对受众的“迎合”和市场理念,使传媒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娱乐化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受众本位“理念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尧 《今传媒》2009,(6):57-58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陈崇山老师的《受众本位论》一书,针对受众与传媒的关系提出了受众本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在社会舆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闻也开始随着从媒体本位论转变为受众本位论,新闻的重点从传播者的角度为中心逐渐变成受众怎样利用媒体信息,从而在媒体的传播现象中获得信息满足,并根据这种媒体新闻来源确定大众传媒的成效,以及之后传媒的走向。基于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重要性的了解,继而提出了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特色现象,最后总结出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受众参与新闻源传播的一系列理论性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目前新闻传媒种种现实能够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对日后研究受众参与媒体的理论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微 《新闻世界》2021,(3):70-73
媒体融合时代,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性逐渐降低,受众群体不断减少。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兴起,不但加剧新旧媒体间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传播的混乱和无序。在信息传播渠道复杂而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使受众心理层面的消极因素不断被放大,极易引发舆论乱象,媒介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17.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对于媒介经济而言,媒介产业的进行是由媒体、受众、广告商三个元素构成的,其中,媒体在这个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供给的角色,受众、广告商是扮演着需求的角色。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媒介本位正逐步让位于受众本位。准确地衡量和预测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与节目主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生 《现代传播》2008,(2):141-14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介本位"思想,使新闻媒体不屑触及市井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而在题材内容上关注普通民众,在结构形式中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的出现,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价值观念,让新闻本位有了回归"受众本体"的趋向.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观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传播过程也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有关“信息娱乐化”的课题是近年来传播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对于“信息娱乐化”趋势,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播主体的社会信息.以满足受众心理愉悦为第一前提,在信息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的“传者本位“意识,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探讨对受众健康信息需求的满足,从而体现信息的精神价值要素,最终使传媒定位逐渐向“受众本位”意识靠拢。  相似文献   

20.
对改进会议报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改进会议报道中的新气象可以概括为少而精、短而深、多样化、立体化。媒介之所以能够在改进会议报道中取得较大的突破,是因为受众主体意识、新闻本位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先进意识的影响。为了在今后改进会议报道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媒介应该始终把坚持“三贴近”原则作为改进会议报道的立足点,把不断提高传播素质作为改进会议报道工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