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命运     
陈永林 《出版参考》2005,(12):14-14
公共汽车到站了,刘主任发现吊在他手腕上的公文包不见了。刘主任惊出了一身冷汗,公文包里面装的可是决定着他命运的材料,如果这些材料落到他对手手里,那么他下半辈子就得在监狱里度过。刘主任忙对着一车的人喊:“各位大伯大婶大哥大嫂,有谁在车上见到了我的公文包,请还给我,我有重谢。”  相似文献   

2.
上军校的第一年暑假,我回到家里,父母亲工作都很忙,尤其是在军区负责做全区部队军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父亲,一星期难得见个面,小妹功课很紧,全家就我一个闲人。于是我只好去找老同学玩,军校的专业书根本就懒得翻,自我感觉学习已学到了头,该掌握的知识都知道了,没什么再需要学习的。当父母提醒我“该看看书和练练笔了”,而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学到头了。”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他习惯地将公文包放在了写字台上,也许是太疲惫,没有放稳的公文包里滑出一个鲜红底色,烫金字的小本子。“这是什么?”疑惑的我拿起小本…  相似文献   

3.
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刘中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下面的小故事,兴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报道工作器要嘛”!一天,团里召开常委会,刘主任通知刚兼任新闻干事的吴乐亭参加。吴干事不好意思地说:“主任,我还是不参加了吧”。刘主任风趣地说:“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报道工作的需要嘛!”他接着又说:“作为一名新闻干事,就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到基层挖掘报道线索。”从此,团里召开常委会,只要是学习研究的内容与搞好新闻报道有关,都通知吴干事参力D。“派车送过去”“主任,那篇抢救群众的约稿,报社…  相似文献   

4.
10年前,笔者在民政部门的一家刊物做编辑。七月流火的一个下午,我所在的办公室门被推开,走进一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老人,他一边念叨“电梯停了,是爬到6楼来的”一边把硕大的身躯缓缓移进我拉给他的椅子里,还没歇口气,他便匆忙从他带来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摞稿件,有《由“移坟建房”想到的》、《要碑林还是要森林》、《莫让死人“吃”森林》等歌颂殡葬改革倡导植树造林的好文章,当这些文章悉数编发后,我也就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吴子斌。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基层通讯员同样能写出有可读性的新闻稿件。《为了一千多名藏族群众》就是从闲谈中捕捉的。今年6月7日,在上班的途中,碰到生计部曹主任拿着公文包在映电花园门口,便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闲谈中得知他将带队到甘孜州雅江县送赈灾捐款。他这一说,激发了我的新闻灵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周之后,曹主任一行从雅江县回来,我立即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此间,我又查阅有关资料,并精心筛选了素材。写作时,曾一度为作品的开头煞费苦心,一…  相似文献   

7.
离单位只有一站地,公共汽车已经趴了十几分钟了.张铭无奈地下了车,朝着公司的方向几乎是一路小跑,远远看去,他手中的公文包像个黑色的蒲扇,随着跑动的节奏不断摇动.″你又迟到了!″面对主管,张铭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沮丧地做着解释.  相似文献   

8.
九分作人,一分作文“写新闻要九分作人,一分作文”,这是某坦克师政治部刘同福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D某团报道组战士小王,每年都在报刊上见稿几十篇,被官兵们称做“小才子”。面对成绩,小王开始有些骄傲自满了。有时跟战友们相处,他说大家没知识,没文化,档次低,谈不来。股长给他布置工作,只要不对他的胃口,便置之不理。还说:“自己能写稿,调到哪里都可以”。刘主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利用下部队的机会找到小王,跟他谈心。刘主任给他讲述立身处事的道理,作人与作文的关系,使小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快摆正了自己的位…  相似文献   

9.
小王从小就是科技迷,现在,成长为上班族的他,每天上班,公文包里都装满了各类消费电子产品。  相似文献   

10.
一篇报道,如果不能向读者提供一些新鲜东西,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新闻的作用.这是记者最忌讳的. 一九八二年,我在采访渤海钻井平台年轻经理牛世广的时候,采访前,只知道他是北京石油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去的学生,至于他的先进事迹,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情况、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激动人心的事例等等,则一无所知.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到了塘沽——国家海洋局.我想:首先看看关于牛世广的背景材料,然后找找牛世广周围的人“打外围”,然后再找牛世广本人采访,以后,再去渤海钻井平台,看看工作环境. 可是,当我找来了有关他个人、集体的先进事迹材料,跟他周围的人了解他的情况,所得到的材料都很不理想。都是关于他在无政府主义泛滥时如何坚守岗位等等旧材料。至于海上钻井平台上的生  相似文献   

11.
在通辽市博物馆文物库里,珍藏着几件革命文物,它们是阿思根蒋军用过的公文包、军帽、蒙古刀、印章、《列宁文选》以及他去世后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及各界群众的悼念场面的照片、文章等。睹物思情,使我对这位将军产生了兴趣,于是根据阿思根将军的女儿娜琳高娃提供的最新资料,把我所了解的阿思根将军介绍给读看,以便传颂。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网名叫“范泥泥的润”。知道那个男生已经很久了。他一袭精致的打扮,手挎公文包,微扬的胡须鲜明地表达了他的个性。看情形,像是个外企白领,但实际上他什么也不是,他刚刚辞职。  相似文献   

13.
一、鲁迅先生怎样读报,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报纸上的材料在我的印象中,他读报是不费很多时间的,每天报来,看得很快。但是他的记忆力很好,有些他认为是有用的材料,记得很牢。要用的时候,一翻报纸,就能找到。有一次他要我替他找一个报上的材料,我翻遍了报纸都没找到,后来他告诉我到某报的某月某日第几版的角落处去找,果然就找到了。我看报的时间比他多,他不以为然,认为不需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旧社会的报纸,大多是无聊的黄色新闻,或者是国民党的官方消息,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他在写作中大量运用报上的材料。他也做剪报工作。上海的鲁迅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本剪报集,剪贴得很整齐,每页上还有标题、批语。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从《申报》、《大晚报》上剪下来的,有一个中心思想(主题可能是反蒋的,记不清了)。他当时打算运用这些资料写一篇东西的,后来没有写成。他运用报上材料写东西的本领很大,他常常利用反动报纸的材料作为反面教材。翻翻鲁迅的杂文就很  相似文献   

14.
当兵第二年,我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宁夏西湖执行生产任务,官兵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涝坝水,住的是地窝子我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R满老茧的手开始操起了笔·然而,“初人佛门念经难”,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不下百篇,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自认不是“摇笔杆”的料,索性将全部底稿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舞文弄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在我部搞调查研究的师宣传科科长王彦夫。当我把屡投不中的情况告诉他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拿出了3本旧的《新闻与成才》杂志留给我,告诉我她就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就是从认她为师…  相似文献   

15.
离单位只有一站地,公共汽车已经趴了十几分钟了。张铭无奈地下了车,朝着公司的方向几乎是一路小跑,远远看去,他手中的公文包像个黑色的蒲扇,随着跑动的节奏不断摇动。“你又迟到了!”面对主管,张铭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沮丧地做着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新闻”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他所在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会怎样?河南省洛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庆亮用实践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军用余年的刘主任,直接从事新闻报道和编辑工作有17个年头。他1963年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五年后,就是这位苦学秀才,凭着一腔热情,刻苦自学,当上了河南省军区的新闻干事。两年后,他又被调到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担任编辑工作。1985年,他由《战斗报》社调到军分区做领导工作。新闻报道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他,他以办报肘的极端负责精神,扎扎实实抓好报道工作。特别是近两年,该军分区先后在《…  相似文献   

17.
千里姻缘     
一 1982年10月,当时我在鸡西矿务局作新闻报道工作.一次我出去采访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材料,是局工会送来的.其中一份材料不长,却吸引了我. 这份材料介绍了鸡西矿务局东海煤矿残疾青年张坚强高中毕业之后,自学中医为人治病的事迹.我被张坚强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第二天,便驱车百余里,来到张坚强家里采访. 那天,在张坚强的家里,除了本矿的患者外,还有来自黑龙江鸡两市里和铁力县的患者,把他家的里外屋挤得满满的. 趁他看病的空隙,我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19.
一次很偶然的相遇,却打开了一段珍藏了20年的记忆。 今年5月20日,我作为某装甲师政治部主任,接待了来师里指导工作的解放军报理论读书班的同志。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竟有一位我神交已久的“老熟人”──军报评论部主任刘格文。 “刘主任,你好,我是某装甲师政治部主任林超,还记不记得,你曾经给我编过稿件呢!”“是吗,林超?这名字有印象,让我想想,噢,想起来了,是不是那篇关于学雷锋的,叫什么……对,《像雷锋那样做人》!好像有10多年了吧?”“不,整整20个年头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想不到20年才有机会见到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