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为挽救古文颓势,适应统治阶级意识,桐城派以唐宋八大家散文为文统,以程朱理学为道统,自成一派。然而桐城文人并不固守家法,而是强调"变",他们在理论创造和写作实践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呐喊,给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桐城派古文创作判了死刑。随着新时期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桐城派及其散文艺术做出了更为科学中肯的评价。但是,研究界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桐城选本,或无视桐城选本的存在,或轻视桐城选本的文化功能及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在桐城派中确实存在着继承肖统《文选》体制而编选古代散文选本的编辑现象。桐城派自创始人方苞、姚鼐到中兴之主曾国藩以及后学者黎庶昌等人,都以其古文选本对这一流派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4.
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正>桐城派文脉赓续离不开师承传授,桐城文章广播天下则与桐城派文人投身教育密不可分,故桐城派与教育的关系也是桐城派研究的重要对象。桐城派文人的教育活动很丰富,朱孝纯、曾国藩、吴汝纶等直接主导兴办书院,参与书院建设考课及教学,堪称清代办学史上的典范;据《桐城文学渊源考》初步统计,桐城派曾有96人历官州学学政、县学教谕、县学训导、候选教谕训导等,至北洋政府时期吴闿生任职教育部次长,桐城派文人直接参与基层官学管理或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大櫆、罗有高、韩梦周  相似文献   

7.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一个主要由安徽桐城籍作家组成的散文流派逐渐崛起于文坛,它吸收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师法古文的精、气、神,倡导散文的“义法”与“义理”,致力于自身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桐城派。桐城派人数之多,其散文创作的声势和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鲜见的,以至于时人发出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慨叹。  相似文献   

8.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影响广泛、深远的散文流派,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辉煌业绩的学派。桐城派传承者不仅关注桐城文法与桐城古文,传承桐城派的救世理念,而且侧重从"经济"层面探讨经国济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吴汝纶、黎庶昌等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的主要活动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更迭中的中西文化论争流变相始终,桐城派人物活跃在中国近代各改良思潮中,并对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的建构有重要影响。这些都是解读桐城派文统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斌 《考试周刊》2007,(38):107-108
曾国藩对后期桐城派空洞的文风和树立门户之见的流弊进行批判,并改变自方苞以来桐城派只重视唐宋散文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秦汉、魏晋文章,把骈文与辞赋的写作经验引入创作之中,注意修辞与声调的运用,修正了桐城文派片面追求文字雅洁的单调贫乏之弊;他还提出了"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的理论,在遵从"道统"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对后期桐城文风进行了修正,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汉宋之争与中西之争对清代散文选本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桐城派选本与非桐城派选本对汉学家、桐城三祖文章的评判各不相同,在选人定篇上颇有差异,即可见汉宋之争对散文选本的影响;中西之争一方面导致晚清《经世文编》系列选本的涌现,另一方面又促使一些选家通过编选散文选本来保存国粹,保存中华文明,以应对汹涌澎湃的西学浪潮。  相似文献   

12.
“桐城文,寡妇之文也。”桐城派作为一门散文流派,曾在清代风靡文坛,占尽风骚。但因其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受到猛烈抨击,被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斥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而最早著文痛骂桐城派的,却是清光绪间举人、桐城人陈澹然。他博学卓识,对墨守成规的桐城派深恶痛绝,坚持走自己的治学道路。他在文章中写道:“桐城文,寡  相似文献   

13.
<正> 桐城派文论的集大成者姚鼐提出的阳刚阴柔说是中国古代散文风格学和审美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不仅是对桐城派前辈方苞、刘大櫆文论的扩充和发展,而且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探讨这一命题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涵义,评价和认识它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对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论遗产,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散文的水平,为繁荣今天的散文创作服务,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之文上继韩欧,下开桐城古文。桐城派文人论其风神,以为高者在神境,然有文人矜张之气;评归氏为文旨要,非议其为学主于文,乖离程朱之学而近俚,以义理尺度批判其浮浅;述震川作文门径,以为挚而有法,取法其文章古雅格调,易之以雅洁文风。桐城派的批评从侧面反映了正统文论崇道尊文的祈向。由此可以看出:归有光散文关切人生疾苦的情感书动摇了"载道"文统的根基,抒写怀抱的文人之文体现出了民间叙事清新质朴的特征,以传纪之笔叙事表明近世文法已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5.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陆王心学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得出禅宗方法对于桐城派文章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而“俗”则是他便俗致用,以文之雅俗观为理论基础,提倡学习桐城文,来应对当时文坛上兴起的盲目学习、摹仿报章文体和小说浪潮而引起文体失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赞许性的。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8.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它能成为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独特处之一在于在散文创作中自觉融入小说理论,运用小说笔法,记叙描写简洁细致,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味。桐城散文上承古代散文的创作脉络,下启现当代散文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桐城派是清代最正宗的散文流派。姚鼐为“三祖”之一,因他与方苞、刘大櫆同为安徽桐城人。“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传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但是姚鼐晚出,故被视为“三祖”中之集大成者。正如王先谦所言:“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专家之学主张后进,海峰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