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地面上的小朋友都放了什么样的风筝?  相似文献   

2.
包翠萍 《辽宁教育》2009,(1):108-108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阳光洒满大地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2.谈话:看到这幅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了《阳光》这一课,你对阳光了解多少呢?过渡:阳光怎么会进到棉鞋里去了呢?读一读课文吧。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桃花心木》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时本着体现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实践、有情趣的新课程理念,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变“教案”为不确定的“学案”中,学生都能如文中所述: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思路:一、自主定向,去感知1.速读梳理,破题入文。揭题激趣后,激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文是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还是写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式快读和寻找式快读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速读后,教师设计这样两…  相似文献   

4.
教法一借助媒体激趣引思一、借助媒体 ,激发创新乐趣1.板书课题 :(电脑播放一段相关内容的动画)看了这段动画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地方?(箭没射出 ,大雁就自己掉下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2.释题。生齐读课题 ,思考 :①课题的“鸟”指什么?“惊”是什么意思?《惊弓之鸟》讲的是什么故事?②为什么只“拉弓”没射箭 ,大雁就会掉下来呢?二、借助媒体 ,鼓励自主发现1.(投影片出示课文插图 :没有中箭的大雁往下掉)生边观察投影片 ,边自由朗读全文 ,找出不懂的地方 ,用笔画出来。2…  相似文献   

5.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第一册中的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它采用小朋友们喜欢的拟人手法和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小动物脚印的特点。设计思路:一、谈话引入,脚印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特殊的画(出示小动物的脚印),这是———(脚印)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根据这些脚印猜出这些画是谁画的?学生选择猜,且分别说出这几种动物的脚印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像梅花、像竹叶、像月牙、像枫叶。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选择多种方式朗读课文。三、练读课文,理解内容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一、激趣、揭题。1.小朋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板书“荷叶”)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谁能用一句话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2.荷叶生长在什么地方?(贴荷叶,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不同姿态。)3.池塘里除了荷叶还有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简笔画上荷花、莲蓬)4.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讲一个有关荷叶的故事。(师将课文复述一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后齐读)责编/范立耘[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几个问题连起来用一句话说,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正>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同学们的状态真好,一个个精神抖擞!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快乐的课堂!今天的学习任务是第24课《司马光》,下面先考考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生:司马光。师:你知道他姓什么吗?生:司马。师:这是个什么姓?生:复姓。  相似文献   

8.
一 初读,整体感知 1.揭题激趣,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读课题。 生:东施效颦。 师:这是一个成语故事,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谁来说说?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与设计依据1.掌握8个生字(词)的音和义;2.读懂第三自然段,理解伽利略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感悟伽利略“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智慧;3.读好第三段,背诵第三段。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预习准备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读熟课文;3.课前收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生平介绍的资料及有关比萨斜塔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揭题、读题、引题1.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反复读题,训练语感,激趣激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检查落实预习,通读课文1.检查生字读音;2.通读课文,画出生词,理解词…  相似文献   

10.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师:(放《新年好》音乐)这是一首我们很熟悉的歌曲,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板书:春节)  相似文献   

11.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 :(拿出放大的蟋蟀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生 :蟋蟀。师 :“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 ,谁帮老师一下?学生说字形 ,老师板书“蟋蟀” ,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2.师 :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 ,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 :“建住宅”二、初读课文 ,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 ,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 ,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 ,再读课文。1.…  相似文献   

12.
一、切入话题,激趣导入 1.新年到了,听说动物王国决定召开一个庆功宴,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动物联欢晚会的热闹场面。) 2.原来这是一个表彰有贡献的动物的大会。看到什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  相似文献   

13.
一、游戏与激趣 1.换字游戏。师(板书“换交”):同学们,你们知道“交换”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14.
一、导趣。 1.图片导趣:(多媒体出示)认识这家伙吗?狼与狗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狼的外形特点,学生有可能回答狼或狗,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图片有争论,并肯定他们敢于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的精神,明确狼的特点:狼面部较长、嘴叉较深、尾巴下垂、昼伏夜出。 2.问题导趣:我们以前学过有关狼的故事吗?狼有什么本性呢?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对狼贪婪、狡猾本性的认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导疑。 1.看投影(四幅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自读: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有关作业粗读课文,扫清字…  相似文献   

15.
A.自主操作型《爬山虎的脚》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只作适时点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一、激发动机(出示投影或录像)谁认识这种植物?你在哪儿看过?它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爬山虎怎么爬墙的吗?二、学习实践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掌握学生读书情况,说说每个自然段大意。3.研读重点段。①赏“叶”。精读第2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和颜色,对照自己的画,口述叶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看雪》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台湾的孩子没有看到雪,老师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孩子们渴望到北京看雪的事。课文内容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含义深刻。根据教材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本课应以读助讲,读练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悬念引入,初知课文(一)揭题激趣。揭题后,老师抓住题眼“看”字激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谁看雪?他们看到了怎样的雪?下雪的景色美吗……)学生存疑后,老师追问…  相似文献   

17.
《匆匆》是六年制九义教材第十二册新入选的课文。课文通过作者对日子匆匆逝去如飞的感慨,给我们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启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悟情、悟理、悟文”。一、激趣导入1.说几句时间格言送给别人或自己。2.揭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3.交流对作者及其作品特点的认识,教师作适当补充,并介绍当时社…  相似文献   

18.
教法一一、以诗导入 ,质疑激趣1.教师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导入新课。2.质疑激趣 :看到题目 ,你想了解哪些问题?二、交待学习任务1.读懂课文 ,解决疑问 ,重点理解雨中的美景和叙述的顺序。2.朗读课文 ,积累(背诵)课文中的好词句。3.学习本文写作方法 ,仿写《雪》。三、复习阅读课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自读课文 ,标自然段 ;2.读课后提示 ,明确要求 ;3.边读边想 ,理解内容 ;4.小组讨论 ,解决疑问 ;5.朗读课文 ,体会感情。四、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 ,解决质疑中的简单问题 ,疏通文…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它? 2.(投影出示图画,简单翻阅)这本书和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相似文献   

20.
张速 《四川教育》2001,(5):32-32
一、说图激趣 1.出示本课教学挂图或让学生看课本 里的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的动物是什 么?谁见过小松鼠,能说说小松鼠的一些特 点吗? 2.先请学生猜图上画的是谁?问:谁知 道达尔文的一些事,能说出来给大家听吗? 3.读课题,读准“鼠”、“达”、“文”的字 音。达尔文是位科学家,他和小松鼠之间会 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识 读。边读边用“──”线划出生字和读不准的 字音,并对着拼音多读几遍。 2.听读正音。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 读,边听边在自己没有读准的字音上作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