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沧浪诗话》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严羽把“书”与“别材”,“理”与“别趣”分别对立起来,从而把“书”和“理”排斥于诗的“别材”、“别趣”之外;但同时,他又强调了读书穷理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对读书穷理怎样影响诗歌创作和为什么说不读书穷理,则不能达到诗歌极致的问题,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鉴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关系到对宋诗的评价,也  相似文献   

2.
通观《沧浪诗话》全文,别材之“材”至少包括三层含意:强调诗歌创作应以天赋才能、灵感及天真自然等为主的意味。“非关书”即非以书为至关。因此,“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意即强调以材为主,以书为辅,主辅相依,废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严羽的具体诗歌,论述了其诗作中所体现的“诗道亦在妙悟”、“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反对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六个方面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更是名家辈出、诗体大备的极盛期。除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还有“山水派”最杰出的代表王维。他以具有高度表现能力的诗歌语言,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即精练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从不着力处得之”,诗歌中蕴含着高远的形象意味。一、形象的具体化王维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主要根植于王维对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一句话,作家是…  相似文献   

5.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把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非关"翻译成"has nothing to do with","材"翻译成"material"。针对这两处英译及评论展开论述。认为"has nothing to do with"改为"not be bound to/does not stick to"更加符合《沧浪诗话》原文之意。把"材"翻译成material,符合严羽的本意,有其合理性,但却没有看到更深层之意,翻译成"material and talent"较好。  相似文献   

6.
盛唐是传统诗歌的顶峰,如果再要发展,只有变化。退之诗多议论,是诗的散文化;义山诗多材料,是诗的骈文化。至苏东坡、黄山谷出,“粹书以为诗”,“议论以为诗”,唐人之风尽变矣。严羽生当江西鼎盛以后,四灵蹶起之时,“什么叫诗”和“怎样学诗和作诗”?争论最为激烈。《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出的“别材说”,既反对“资书以为诗”又反对“捐书以为诗”,是从诗材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别趣说”既反对作诗尚理也反对一例言情,是从诗趣的角度谈“什么叫诗”。“兴趣说”和“妙悟说”,则是进而谈“怎样学诗和作诗”的。本来问题很清楚,由于严羽以禅喻诗,后人就越谈越玄了。本文企图对长期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据材料,证明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沧浪诗话》精义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羽在《沧浪诗活》中提出:学诗要“以识为主”、“传道亦在妙语”和诗有“别材”“别趣”。所谓“识”,即对诗的艺术鉴赏力。所谓“妙语”,是严羽对诗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思维方式的别称。“别材”“别趣”则是严羽对诗的内容和审美特征的概括。严羽将这三项作为学诗作诗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而这也正是他的诗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五、“别材”说是针对苏黄广积诗材、“资书以为诗”而说的“别材”的材,指诗的材料而言,我们在《贡献》一文中,详细论述到了。宋人好谈诗材,这在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和《谈艺录》中已经再三谈到,可惜他没有把“诗材”和“别材”的材结合起来谈,当其论述别“材”时,仍以“材”为才调、才气。吴承学同志把他的《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一文寄给了我,他认为严羽“别材”的材,就是宋人争论的“诗材”的材,申成了《贡献》一文的看法。但是他又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传统对别材的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彼此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又和我们的看法有所  相似文献   

9.
诗分高下     
<正>如果我们承认诗歌创作是一项技术活,那么就一定能够将其分出长短高下来。虽然古人总是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也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实际上,没有经过必要的写作训练,其实还是不成的。而且,如果诗歌读得多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人写诗也还是有些“套路”的。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1.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12.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 要创新,就要破旧;只有破旧,才能立 新。突破旧说,就是一个创新点。请看下面一篇短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其中“破万卷”是什么意思?传统的说法认为即多读书。如《古代诗词曲名句选》注释说:“破万卷,极言读书之多。”“破:尽,遍。”这样,“破万卷”就是“读遍万卷”之意了。依笔者愚见,“破”字解释为“尽,遍”是欠周全的,也似乎无典可稽。“读书万卷”与“读书遍万卷”又有多大区别呢?“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是极讲究炼字、炼意的,细味杜甫用作诗眼…  相似文献   

16.
蹈袭与暗合     
宋黄山谷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杜诗、韩文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传诵赞美。早在唐代杜牧在《读韩杜集》一诗中写道:“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赞叹他们成就之高,竟至后继十分困难的程度。黄山谷在这里点了一下原因,指出二公读书多,作品字字有来历,他的“无一字无来处”仿佛是定评,自此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乍一看,这句话  相似文献   

17.
宋代著名诗话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薇又续诗道:“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相似文献   

19.
惟书有真乐的韩驹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惟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对比。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借阅抄书的宋濂宋濂,明朝著名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也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经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批注读书的列宁列宁酷爱读书,…  相似文献   

20.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