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我国古代最初没有“版权”、“版权法”这些概念,但是人们对版权的保护意识、保护萌芽却很早就出现了。“版权”一词直到晚清时期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02年3月发表的《日人盟我版权》一文中正式提出以后,它才被人们广泛使用。我国最早的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部版权法律,是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制定的《大清著作权律》。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版权的保护,颁布了许多保护著  相似文献   

2.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著作人(作者)对作品拥有的权利,在法律上承认著作人有权支配其著作,或者有权从其著作中获得利益.古代版权以保护印刷出版专有权为基础.中国古代存在一定程度的版权意识,出现过一些自发的、个别的维护版权的行为,直到1910年12月18日,清末政府资政院会同民政部具奏,请旨裁夺,当日颁布<大清著作权律>,即中国第一部近代性质的著作权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版权体系.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古代图书档案出版多控制于官方,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桎梏,版权保护的问题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3.
版权、著作权和出版权辨析李凤玲,孙秀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施行已近六年了,但至今许多人对版权、著作权和出版权的概念模糊不清。有人认为:“版权”就是“出版权”,“著作权”就是指作者著书立说的权利;有的作者虽已和出版社签了合同,把某部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献   

4.
︽大清著作权律︾是﹃没来得及实施﹄的法律吗李明山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以民政部名义拟定的著作权律案经宪政编查馆复核后,由资政院再三讨论,终于得到通过。宣统二年(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得到颁布和实施。对于这一法律,世人多有关注,尤其得到学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版权保护的成文制度始于宋,而法制化、正规化、系统化的版权立法直至1910年清朝颁布《大清著作权律》才得以确立。版权保护受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制约,主观意志的萌发与客观环境的发展互为因果,且二者共同推动了中国版权立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大清著作权律》颁行前,晚清政府已有包括与外国列强签订的双边条约的版权规范,以及含有版权规范的全国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行政规章.根据现存史料与研究文献,晚清各级政府部门设定的地方性行政规章可分为“谕”、 “咨”、 “示”、 “批答”或者“批”四种形式.这些地方性行政规章有不同的特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对《大清著作权律》的制定和颁行,既有立法样本效应,又有奠基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追寻历史的印记,早在20世纪初,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即已产生《大清著作权律》,其为近代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规。《大清著作权律》,由清末的民政部拟定、资政院议决,清廷于1910年12月19日谕准颁行。该律共5章55条(“通例”4条、“权利期间”11条、“呈报义务”8条、“权利限制”27条、“附则”5条),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版权观念产生较早,但版权的立法保护却落后于西方。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算是中国版权立法建制保护的开始。在此之前,中国已开始了版权保护的多种实践。除了在国内采取不同的版权保护措施,还通过签订中外商约对外国人的版权实施了有限保护。1903年签订的中日、中美商约,都加入了版权保护条款。其实,关于中国实施版权制度的舆论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载明“版权所有”的版权页,在中国始于1906年(这年《大清著作权律》颁行),历来是书的名片和护符,为著作者、出版者、发行者、购书者、藏书者和版本学者所倚重,是他们了解、认识、鉴定一本书的窗口。解放后由于长期忽视版权,也没有出版法,图书的版权页变得无足轻重。直到“文革”后期的1972年,才由国务院出版口颁布了《关于图书版本记录的规定》。应该承认,这个  相似文献   

10.
大英图书馆将版权保护列为极其重要的日常工作,其版权管理取得了较大成效.大英图书馆版权管理的典型实践表现为:颁布《大英图书馆著作权宣言》,为版权管理“保驾护航”;在文献传递服务中注重版权保护并探索实践;注重公共服务中的版权利益平衡;广泛开展合作,推进新时期的版权管理.大英图书馆的这些典型实践对于我国图书馆界来说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书史五题     
书 话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版权法是《大清著作权律》.该法为清政府于1910年(宣统二年)所颁布,是我国第一个有系统成文的版权法.其法《大清著作权律》共分五章,包括55条细则.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著作权的解释,权利期限,呈报义务及侵犯著作权应受的处罚等.不料,《大清著作权律》颁布的第二年清政府就宣布垮台,但此法的出版对后来诸多版权法的制订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析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是著作权制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经过这一时期的演变融合,著作权制度从电子版权时代走向了网络版权时代。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制度,是出于利益平衡的需要,即作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作者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需要。《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在原则上均可以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代图书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版权保护起于近代。1910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标志着中国的版权保护进入系统的法律实施阶段。但是,版权保护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书版权意识以模糊复杂的形态存在于古代图书史、出版史和法律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出版经济》2003,(10):13-16
版权贸易主要指围绕着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与智力财产权相关的贸易活动。欧美和海外也称为版权交易。表现形式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1991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加入公约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著作权保护亦称版权保护。1990年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并于1992年先后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这为我国著作权保护提供了较完善的法律依据。也正是由于著作权立法的完善及普法的深入,近几年来,人们因著作权纠纷对簿公堂的案例屡见不鲜。档案作为人们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它与著作权保护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清楚地认识、了解这个问题,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档案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本文拟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谈些粗陋之见。一、部分档案属著作权保护客体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部分档案…  相似文献   

16.
简讯     
○“全国版权工作会议”将于3月在昆明举行。这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著作权法规,强化著作权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加速我国的著作权保护与国际标准和惯例的接轨,由国家版权局组织召开。 ○由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举办的“首次亚洲地区版权研讨会”于3月在昆明举行。研讨会将就著作权保护与经济文化发展地区进行研讨。届时,来自亚洲九个国家的代表、世界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版权意识在宋代已萌生,但囿于社会环境等因素,直至封建社会末期都未出现专门的版权立法。《大清著作权律》的颁布带来了改观,作为我国第一部版权法,尽管存在种种缺失,但其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等方面都值得今人思考。现阶段我国的版权法律制度体系已初具规模,权利立法模式与国际主流趋势相契合,立法主动性、法律更新频率和条文操作性方面或还有提升空间。未来我国版权法律制度的发展要由立法来推动、司法保持克制,同时在权利内容上要借鉴开放存取放弃经济权利、保留部分精神权利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未来版权立法要回归和体现其促进知识传播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版权版权(Copyright)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这是对版权的狭义理解。版权在大陆法系国家被称为作者权(Author’sright)。在日本等国,被称为著作权。版权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提法,现在已被有关国际公约和许多国家采用。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版权从广义上理解,不仅包括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作品的传播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后者又被称为版权的邻接权(Neighboring right)。我国《著作权法》中将这种权利称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在欧洲大陆法…  相似文献   

19.
版权问题是一个直到今天才被我们真正关注的问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也是1910年才颁布的,而早在1899年,严复与张元济已经就出版严译<原富>一书达成协议,"十分抽一,以售书为限","售稿时著作千字五元",以两千金购下译稿,书出版后,再按两成付版税,这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版权贸易合同.  相似文献   

20.
钟楚 《中国出版》2017,(9):79-79
作为“2017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的“2017高校数字版权国际论坛”,4月13日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文著协”)与美国版权结算中心在京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