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的叙述行为可以使相同的叙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叙述话语.同样的妇人杀夫的故事框架,电视专题片<忏悔录·情怨>和小说<杀夫>的叙事者依据不同的叙事"所指"和叙事手段,构筑了叙事结构类似的不同文本.通过对两篇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电视叙事和小说叙事在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方面既存在差异又有着共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叙事结构与功能、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等方面的分析,认为专题片采用预叙的方式,以增强叙事的逻辑性;采用概述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时距,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感;专题片中全知视角与第三人称证人的叙事视角交替使用,则巧妙地隐藏了叙事者的身份,对政论类专题片拍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嬖群 《东南传播》2012,(9):168-169
新闻报道产生倾向性的原因和方法很多,现从叙事学的角度,将叙事声音引入对新闻文本的研究,试图通过叙事者的公开和隐蔽,双声话语的运用,以及异口同声的强化等三种叙事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来说明叙事声音是如何影响新闻文本,以及叙事者是怎样巧妙地将主观倾向隐蔽于新闻事实中的。  相似文献   

4.
私摄影的拍摄对象大多是那些游走在主流社会以外的人。这些影像既是对其生活实态的展示,更是对当代亚文化及边缘青年群体价值观的符号表达。南·戈尔丁和荒木经惟是东西方私摄影的代表性摄影家,他们从影像叙事的角度对"实态"进行"陌生化"处理,从故事本身到视点选择再到镜头叙事者的利用,其作品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气氛,让观众带着新奇、小心翼翼的态度走近原本已知或熟悉的社会现实,进而形成新的叙事接受。  相似文献   

5.
王斯慧 《东南传播》2014,(9):157-158
自叙事学理论诞生起,叙事一直广泛应用于小说分析中,虽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叙事学开始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但叙事理论依然很少运用在图片尤其是专题摄影的分析之中。另一方面,学界对专题摄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伦理的层面上,照片的叙事功能似乎被人忘记。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专题摄影的叙事逻辑、叙事时间、叙事者及聚焦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和江苏卫视《人间》均是大众类谈话节目,话题平民化、情感化、生活化,讲述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电视谈话节目作为声画兼备的音影叙事文本,运用话语、画面、文字、音响和音乐作为叙事载体,因此,可以借用电影叙事学的关于叙事者的理论对谈话节目进行分析。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中,叙事的主体被分为暗隐的“大叙述者”和明现的“次叙述者”。  相似文献   

7.
家庭剧一直是美国电视剧中非常成熟的一种题材类型.随着电视剧艺术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美国家庭剧在主题的探索以及风格的开掘上着意创新,其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叙事魅力更代表了美剧艺术风格的突破.本文试图以电视剧《绝望主妇》为例,从叙事学的视角,在叙事者、叙事结构、叙事表象下两性关系的建构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叙事创新进行深入阐释,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像话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何纯  张海寅 《新闻界》2006,(2):115-116,118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指的就是叙事角度,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相当于是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如何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实现。表现在文本上,叙事情境是叙事者为了获得某种阅读反应而采取某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本语境。表现在受众方面,叙事情境表现为一种接受时的感受。如此而言,叙事视角固然是构成叙事情境的一大因素,然除此之外,对素材的处理、语言、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等都是构成指定叙事情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伊茨希·芬克尔斯坦,当时还是马克斯-舒尔茨……”故事基本上就是这样讲述的。叙事者不断重申他的双重身份:一个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战后冒认为死去的犹太理发师,割了包皮,躲避追捕,并成功移民以色列。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11.
“神秘海洋”展将水的不定性、流动性融入展览叙事,通过解域化的故事、话语和空间构境探索主体向他者的生成,重塑主体建构的可能性,在静谧与幽暗中体验自我的消逝与永恒的成为。在故事层面,选择海洋这一女性母题;在话语层面,采用翻译干涉的女性主义叙事介入、吸引型的叙事距离、女性叙事者的叙述声音、故事内叙事的叙事视角。女性主义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建构了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展览叙事提供了示范,有利于吸引女性观众更好地理解与参与科学,回应了当代科普伦理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叙事研究进入新媒体语境之中,新的场域带来新的伦理风险。公民新闻叙事以叙事者的多元化,叙事结构的双重话语空间以及叙事话语的透明性为特点,相应的带来了叙事者伦理意识缺失、叙事话语偏颇以及叙事公私边界模糊等新闻叙事伦理风险。规避公民新闻叙事伦理风险,建立广域的叙事伦理,叙事者、受叙者和平台都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故事化叙事者的叙事学分析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这是叙事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最基本特征。戏剧文本有故事,但它缺的是故事叙述者;抒情诗有讲述人,但他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中,除了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有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有两种摹仿的方式:纯叙事(di啨g啨sis):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完美摹仿(mi m啨sis):他(诗人)…  相似文献   

14.
李政 《青年记者》2017,(20):76-77
纪录片是一种与电影相伴而生的影像叙事文本,也是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①综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故事化”是其经久不衰的呈现技巧之一.从学理层面讲,“讲故事”属于叙事学的范畴,其本源来自于对神话及民间传说的研究.按照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观点,叙事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叙事话语、故事和叙述行为,在叙事文本和想象世界之间存在着“顺序”“时间”和“视角”三种关系.②叙事者采取何种视角、使用何种语法规则,以及如何呈现事实来建构故事,直接关系到叙事客观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样一座庐山,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横看与侧看,观察对庐山产生了或岭或峰的不同印象。这里谈到的就是视角问题。视角,顾名思义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而叙事视角就是指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观察和叙述事件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人,也叫叙事人,是指一个叙事文本中为听述者讲故事的人.叙述人是由创作者演变而来的,替创作者发言,是联系创作者和人物形象的中介,也是沟通故事和观众的桥梁.在口耳相传的时代里,勾栏瓦肆里的说书艺术,叙述人非常明确,容易辨识,因为说书人就是叙述人,就在观众眼前.电视剧不是面对面传播的,而是藉着电子媒介传播的,创作者不能直接对观众讲故事,因此就需要在文本中建构一个代言人,让叙述人代表创作者来讲故事,这就是叙述人.有的叙述人现身,有的不现身,但却是每种叙事都必不可少的,正如设有说话者的言语是荒谬的一样,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说:“无叙述者的叙事,无陈述行为的陈述纯属幻想.”  相似文献   

17.
牛慧清 《青年记者》2010,(10):67-68
在叙述学上,叙述故事的人往往被称为叙述者,叙述者无疑对电视的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在一个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叙述者,在讲坛类的节目中,栏目组、编导作为幕后的隐性叙事者,其个人的思想、知识水准以及阅历、性格等会对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从眼下,还是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来看,2008年将坚固地横亘在所有叙事者前面,无法绕行。对于中国人来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一悲一喜,气吞山河,一个现代化国家在这一刻突显成长的风姿,世界为之惊讶。  相似文献   

20.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