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藏气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干冷,总的来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雨季和旱季分明,多夜雨和冰雹;春季干燥多大风等天气候特点。这些独特的气候主要表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西藏高原主体部分。此外,在利用西藏气候资源优势方面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简要分析了青海省气候资源的特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省气候资源数量,特性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从我省种植业现状存在结构单一,耕地使用尚需调整出发,提出了充分利用冷凉气候资源的优势,顺应气候资源的可能变化,并结合我省畜牧业的现状发展我省种植业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郭力民 《科技通报》1996,12(2):71-75
浙江省海岛气候资料丰富,风能属全国最为富集地区之一,利用风力发电是一种解决海岛电力紧缺状况的有效途径。海岛气候温和宜人,空气清新湿润,冬暖夏凉,无高温酷暑,少严寒冰冻,光照充足,径流量大,为发展海水养殖和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展海岛经济建设时,应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应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对鄂西山区气候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气候资料表3个,绘制气候图3幅。根据对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特用植物和中草药的自然分布、结合山区农业气候资源概况,对如何利用山区气候资源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口市位于黄淮平原,处于我国白芝麻生长的最佳区域,芝麻种植是当地农业经济收入之一,本文依据芝麻生长发育的特性,利用周口市气象台站多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周口市芝麻生育期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及影响芝麻产量的气候因子,并提出芝麻生产的措施及建议,为今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有效防御气象灾害,促进本地芝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气候资源丰富多采,为多种名、特、优经济特产提供了良好的适生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气候优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用、调节、改造小气候环境,同时注意保护森林、植被的生态平衡。发展多种经营是振兴浙江农村经济,致富山区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20)
本文利用2012—2016年的观测资料,根据最适宜于旅游的基准气候指标,通过对张家界大峡谷内负氧离子的数据分析,以及对慈利县城和张家界大峡谷内"不快指数"的计算对比,结合全年降水、日最低温度、风、日照等气象要素的特征状况,初步得出4—11月是张家界大峡谷有利游玩的适宜季节,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时节——景区之内"适宜于旅游的气温"持续时间长,降雨湿度条件好,太阳辐射少,负氧离子浓度高,有助于人体身心健康,是各界朋友观光旅行、修养度假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9.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尤其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及气候资源。针对我国西北气候特征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Rainfall and air temperature data from six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bove the Bengbu Sluice and hydrological and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data from the Bengbu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from 1961 to 2008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There was a general trend of rise in its average annual air temperature, with the highest increase of 0.289oC/10a recorded at Bengbu in Anhui Province. Rising rainfall was mainly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rainfall actually declined in the eastern part, i.e.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The Average rainfall in the study area was in a vaguely declining trend. In other words, the rainfall in the Basin is still much affected by natural fluctuations. On the whole, there was a trend of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the Basin’s water resources for the period under study.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is found to fall with decreasing rainfall and rising air temperature. 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between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i.e.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Moreover, various scenarios are set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response of water resources to climate chang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changes in rainfall have a much bigger impact on its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than changes in its ai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2.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结合DKRZ 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如作物生长季、≥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而且详细分析了2×CO2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如生长秀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如日、≥3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一季稻水热条件匹配状况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增温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当前的热量条件,减轻低温冷害的危害;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作物的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增温引起蒸发蒸腾的增强,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普遍不足,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量将受到影响。另外,平均气候变化以后,气候极端值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因此,异常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兴祥 《资源科学》1998,20(3):61-67
通过当地气候资源及气候条件对河西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定量分析,从充分利用和深层开发气候资源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河西发展高优农业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基地,兼顾发展名优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戴先杰 《资源科学》1993,15(4):18-25
徐连低山丘陵区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劳力充足,区位优越,但是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了充分发挥该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搞好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调整用地结构,扩大林地面积;建设一批稻麦、花生、研究、果品、用材料、牛、兔等商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加强工程措施,提高环境整治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经济 (果树 ,木本粮食、食用油料 )林1) 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 ,探讨了经济林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 ①把经济林的开发利用当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 ; ②加强科技投入 ,提高经济林的优质良种化程度 ,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类 ; ③大力发展和改造以及深度开发木本食用粮食、油料林等种类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源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近期研究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建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5,37(3):425-435
资源地理学是研究资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交叉学科,随着经济发展中资源问题的加剧、资源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和地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地理学在研究资源形成机理、动态演化、科学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已经形成很强的学科影响与学科独立性。本文介绍了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背景,评价了其学科地位,并对其进行了学科体系划分。通过研究2000-2013年期间国内5种重要学术期刊的文献,分析了中国资源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脉络,归纳了主要研究热点。研究指出,资源地理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源科学和地理学中的地位牢固,目前已经具备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学科体系可概括为理论、实务、部门和分区等4个部分21个主要领域。从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趋势看,中国资源地理学已经进入学科稳定发展期,土地、水、生物等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但各部门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就主要领域的研究热点看,土地资源地理研究以宏观研究和市域以上尺度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是城乡土地变化和土地资源区域影响等,水资源地理研究集中在主要水系流域,生物资源地理研究偏重森林和农业区,气候资源地理研究主要关注西部尘源区和东南季风区对全国区域性气候变迁的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地理研究重点是特色旅游区的资源景观、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人力资源地理研究以三大都市圈及其周边城乡为主,聚焦劳动力转移和城市空间等。各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方法、尺度、内容的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谢云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候资源的波动亦发生相应变化,考虑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定量描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响应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通过定义敏感性指数和气候影响程度指数,初步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以及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响应的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某些气候边缘地区,如水热年际变率较大地区,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北方强于南方,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响应对策研究,应考虑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平衡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在全国分析中国森林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生产、进出口、消费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木材供需状况。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将使中国木材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为此除增加木材进口渠道、扩大进口量外,还应通过实施木材替代战略、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