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7年底,朴定阳作为朝鲜驻美国公使出使美国。围绕着朴的出使,清政府和朝鲜产生了众多矛盾,其实质就是关于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而产生的矛盾。作为朴出使国的美国,美国政府不知道怎么对待这种宗藩关系,表示"搞不懂"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最终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决定仅仅按照条约行事,不干涉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先后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西力东侵使得东亚维系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清政府的衰败使得其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受到严峻的挑战,日本的崛起必然把矛头指向了与其近邻的朝鲜,而这又摆脱不了与朝鲜有着宗藩关系的清政府的关联。《江华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朝鲜近代国门的打开,是对中、朝宗藩关系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殖民统治的开始。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使得中、朝、日三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论是对于朝鲜、日本自身来说还是对于东亚原有的华夷秩序来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藩制度是一种维系周边族国关系的古老制度。中韩宗藩关系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周边族国交往史中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中日甲午战前,中国与李氏朝鲜之间沿袭已久的宗藩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严重危机,以致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而全面解体。本文研究解体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特点以及中日朝三方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瑞 《吉林教育》2005,(10):45-47
中国与朝鲜自古就相互往来不断.文献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中朝交往已成为经常性活动。朝鲜自李氏王朝建立起.就与中国形成了藩属关系,历经明、清两代五百余年,这种宗藩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是名义上的.即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奉中国为宗主国。朝鲜定期向中国政府纳贡,中国政府要给朝鲜赏赐,中国政府可以册封朝鲜的国王,必要时帮助平定内乱.对付外敌入侵等。  相似文献   

9.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对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前期,清朝和朝鲜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演变暗含着两层内容:其一。该司法运作政策的演变暗示着清朝在藩部属国政策上的某些变革,即对藩部实行着统一政策。而对于属国仍实行传统的宗藩政策;其二,该政策的演变同时也体现出清朝对属国的司法运作既不同于近代国际关系上两个平行主体之间的运作,也不同于近代殖民政策下属国的司法运作的特点,它是古代东亚世界里一项特殊的司法体制,既体现出宗藩体制下清方对属国的不平等性,又体现出封建时代天下观下清廷对自身司法权利认识上的缺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前期中朝宗藩关系下司法运作演变的探讨。对这一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研究,从中揭示出这一体制所反映出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朝鲜通过定期向中国朝贡来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其朝贡的路线也几经变化,经历了由海路到陆路再到海路的演变过程路线的变化与两国间的关系及国家间势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清鼎革,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最终成为新兴的清朝的藩属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家交涉、军事征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在1619年萨尔浒之役后后金与朝鲜突破了明朝的限制开展国交,1627年丁卯之役后后金与朝鲜成为兄弟之国,1637年丙子之役后清朝与朝鲜成立宗藩关系,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朝调整对朝鲜的政策,双方关系改善,到康熙后期两国步入典型而稳定的宗藩关系轨道。对《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的大量史料的探究可以理清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杨齐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当归结于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清政府战前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误也直接影响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及其走向。由于清廷团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没有明确朝鲜的主权,因而为日本侵略提...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在朝连续平定了"壬午兵变"与"甲申政变",对英、美、俄、日等国对朝鲜的侵略给予了一定遏制。这时袁世凯功名欲望急剧膨胀,在外交活动中过于自信和骄狂;对宗藩关系僵硬维持,而且忽略对朝鲜内政全面变革的支持,对国际形势没有以全面、求变的态度来应对,以致出现重大失误。客观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统治者在外交上的失误及对袁的过分信赖,日本对外扩张步伐加快和列强争夺导致的局势恶化,使袁在朝外交活动终归失败。在朝外交活动失败对袁世凯晚期的政治行为及其心理起了极大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1 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朝的官方实录,两书对刘鸿训使行一褒一贬的评价,亦可见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多重层面。  相似文献   

17.
清初清国通过对朝战争最终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从而确立了清国、朝鲜间的宗藩关系,朝鲜被迫成了该体系的重要成员。但是武力的征伐虽能建构宗藩体系的外在框架却无法形成本质上对宗主国的诚服。朝鲜自身的蛮夷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着朝鲜很难在清初真正地诚服清国,而孝宗朝其他因素在这一价值观的策动下进一步推动了清国、朝鲜危机的高涨。文章就孝宗朝清国、朝鲜危机形成原因、危机表现、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80年代,朝鲜被逼打开了国门。随着对外交住的增多,朝鲜的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出现,并要求开展独立自主的对外活动。然而,朝鲜当时尚为清朝的薛局国。清王朝出于东北边疆安全的考虑,需要以朝鲜为屏障。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朝开始调整传统的中期宗藩关系,以加强对其控制。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在“朴定阳事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清政府新朝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对朝外交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朝美通商条约》的签定,从而对朝鲜乃至东亚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何如璋的外交思想和清政府的新朝鲜政策,又具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其成败得失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急剧膨胀,严重损害了清政府在朝鲜的传统利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政府决定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立约通商,以牵制日本在朝鲜势力的继续膨胀。以往史学界对清政府的这种“劝导通商”策多持批评态度。但清政府的“劝导通商”策挽救了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鲜的主权,但清政府对朝鲜劝导通商使朝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一种消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