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9月,我们得知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家书的线索,有幸在包惠僧的侄外孙熊渭川家里,征集到了包惠僧写给侄儿及侄外孙的家书共88封。这些家书,年代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10月18日写给侄儿包春芳的,最后一封是1972年1月4日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其中大部分家书是写给侄外孙熊渭川的。这些家书,除10封是用钢笔书写的,其他78封全部是用毛笔书写的。这些家书,时间前后跨越18年,(听熊渭川说远不止这些家书,遗失不少,他也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2.
李志君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此次征集家书的活动中,档案馆悄然缺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有资格征集家书,换句话说,档案馆收藏家书更合适一些,因为家书毕竟是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3.
民间家书的定位及分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丁 《山西档案》2012,(2):64-69
本文结合抢救民间家书的实践对家书和民间家书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将民间家书分为八个大类,认为民间家书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对民间家书进行定位和科学分类,无论是对家书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还是对家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银信看“开平碉楼与村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信”亦称“信银”,是江门五邑等地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华侨寄给家人的汇款(“银”)和家信(“信”)的浴称,也是“外洋书信银两”的简称。在广东潮汕、梅州和福建侨乡,华侨汇款与家书多被称为“侨批”,银信和侨批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开办伊始,主持编辑工作的夏丐尊和叶圣陶就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叶圣陶后来回忆道:"办书店原有各种做法:兼收并蓄,无所不包,是一种做法;规定范围,不出限度,是一种做法;漫无标的,唯利是图,又是一种做法。前一种做法需要大力量,不但财力要大,知力也要大,我们担当不了。后一种呢,与我们意趣不相容,当然不取。与我们相宜的只有中间一种,就是规定范围的做法。"夏、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两个基本的选择标准:其一,从本社知力和财力出发,做到力所能及;其二,明确出书办刊的"标的",决不唯利是图。因为知力、财力有限,所以不  相似文献   

6.
“傅雷家书墨迹展”在香港举办《傅雷家书》出版后,大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为了使港澳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举办了“傅雷家书墨迹展”。展场中,摆出了傅雷的书信原件,包括家书和致友人书;他一家的生活照片;通信、文章的复印件;译稿、笔记手稿和版式手稿等。在展览举行的同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了《傅雷家书》繁体字  相似文献   

7.
林荣松 《出版科学》2018,26(3):32-36
叶圣陶是编辑出版家,又是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艺术家.正因为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叶圣陶强调"编辑一定要严把语言文字关",说到底就是要有一种工匠精神.这是叶圣陶编辑出版理念与实践的最大亮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名家的重要标识.具体包括三方面:要注意"表现意思是否正确";要注意"认真锤炼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矩".叶圣陶不忘初心、身体力行,为所有使用汉语的人尤其是编辑出版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民间家书的档案价值,提出档案化管理是抢救民间家书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从民间家书的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环节,探索民间家书的档案化管理路径,并提出在民间家书档案化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书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献,在构建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独特的价值,收集、整理、宣传家书,挖掘家书蕴含的内涵和价值,有利于打造端正高尚、和谐宽仁的家文化。地方图书馆是文化机构,可以利用馆藏资源和多种途径传播家书,助推地方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以编辑为终生职业的出版大家,叶圣陶为当代出版事业留下了值得继承的宝贵精神遗产,并引领一家四代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本文从家教、家学、家书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叶氏家族经过代际传承逐渐形成的家风,以期揭示这个当代编辑世家以怎样的精神尺度,指导和规训家庭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并通过几代人的践行而形成的编辑作风、编辑思想和编辑传统.  相似文献   

11.
宋谌 《北京档案》2023,(2):46-50
抗战家书是指写于1931-1945年的、内容与抗战有关的私人书信,具有私密性、真实性、广泛性、双遗产性、唯一性和实物载体多样性等特点。抗战家书的史料价值体现在证史和补史两个维度:作为历史的载体,抗战家书能够生动再现时局图景,表露战时社会思想;因其书写者具有多元性,可以从多角度诠释抗战史,在补充史传缺失方面拥有独特价值。抗战家书作为一种档案史料,可极大丰富并扩展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视野,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读《叶圣陶集》,不仅能使人看到叶圣陶先生作为出版家、文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侧面,更能使人看到他作为教育家的完整。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阅读了《叶圣陶集》之后,尤其是研读了文集中有关教育教学内容之后的明确认识。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以古人说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来比照叶老,这似乎夸大了些,但是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叶老七十多年来对现当代语文界的研究与指导,中国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决不会像今天这样措施明确、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3.
家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开展家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图对家书的特点、价值及如何开展家书收藏、整理等方面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名绍均,字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诗集《荚存集》、《叶  相似文献   

15.
高军 《出版史料》2008,(3):98-100
叶圣陶(1894~1988)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而他却以做编辑为荣。叶圣陶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从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到成为开明书店的“灵魂”、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到晚年校读最后一部书稿,整整从事了六十五年的编辑工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近百年中国出版史上是少见的。所以,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活动,对于目前的编辑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永先生在《叶圣陶的谦逊》(载《咏苏斋书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策划的"城市家书"大讨论活动,引起了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26日,新华社以《2148封城市家书成大连干群沟通平台》为题,盛赞大连在畅达民意、汇聚民智民情方面的创新举措;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大连"城市家书"彰显城市文化》的消息,也对"城市家书"给予高度评价:一封封直言不讳、批评建议的家书,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凝聚了未来发展共识,彰显出厚重的城市文化和市民文明。10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也在早7时的黄金时段予以摘要报道。大连的"城市家书"究竟是怎样的缘起?《写给大连的一封信》活动,在城市读者中引起了怎样的激荡?该活动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大的宣传效应?对城市媒体有着怎样的借鉴?本期《品牌策划》栏目予以"全景式"解读。  相似文献   

1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居延汉塞出土的邮书档案,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邮书的传递方式及管理方法。居延汉简,其内容除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边塞屯戍文书之外,还有与之相伴而存在的邮书档案,即汉简中常见到的“邮书课”。“邮书课”在今天被看作汉简中有关邮书传递记录文书的总称。因为当时的诏书、律令、公文的上报与下达、公文的平移(包括私人书信),都是要经过邮递来完成的。这些邮书档案得以形成与保留,是与汉代邮书制度的严格执行分不开的。因之,它也就成了研究汉代邮书(即邮政)制度的绝佳资料。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类介…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家书五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是我国近代杰 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清政府中投降派诬陷革职充军新疆。浙江省博物馆藏有未曾刊布的《 林文忠公家书》一册,内载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及至伊犁戍所后所作家书五通。该册家书系 学者张宗祥先生的家属捐赠。其后题跋云:“道光十八年因鸦片一役,文忠公谪戍伊犁,二 十五年起用,此五书皆获谴时家书也。诚恳细致,无粉饰之谈,读之令人怆然。甲子夏海宁 张宗祥跋。”现将其整理刊布,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沈炳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